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5期(总第221期)->代表之声->畅议创新发展关注民生保障
畅议创新发展关注民生保障
——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建言选萃(二)
 
◎辰岚整理
  关键词:创新发展
  王志国代表:建立普惠型人才政策
  创新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缺失是我省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京津冀三地之中,北京不仅在区域内乃至在全国都是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天津市在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指标上也是可圈可点,而我省创新创业人才储备基础薄弱,高校数量和层次对创新创业人才就业的吸引力,与京津不在一个量级。为了吸引人才,我省目前很多政策都显得功利性太强,缺少对人才进行资助的公共政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绝大部分进行创新创业的创客,可能既不是院士,也不是千人计划人才,而这些人可能将成为我省创新创业的最主要力量。建议我省针对这些人出台普惠性鼓励政策,吸引外省的普通人才都愿意来我省创新创业。
  王志欣代表:打出一系列创新组合拳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创新发展,要打出组合拳。首先要打出协同创新组合拳。着力推进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转化基金、创新联盟等“五个共建”,重点建设50个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载体,打造连通京津、贯通各市的“三中心”(技术交易、技术转移、创业培训)、“两平台”(科技金融、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其次要打出产业创新组合拳。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重大产业布局,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大数据应用、先进装备制造、大健康服务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性能新材料、现代农业创新等六大科技专项,集成政策、统筹资源,锁定目标、集中攻关,力求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陈永山代表:加大对创新企业和产品的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以创新扩大有效需求,以创新拓展发展领域。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偏低,一直是我省经济的一个短板。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特别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创新为先,才能构筑起产业新优势。
  要在全省大力营造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对绿色环保、利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要上下左右联动,全方位支持,使其尽快走向市场,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高志立代表:创新融资渠道和财政投入方式
  我省财政工作必须在促改革、保民生、稳运行、防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创新驱动、生态治理等重点,从四个方面支持河北绿色崛起。
  拓宽筹融资渠道。在国家规范投融资平台和债务管理等大背景下,靠传统的土地财政等已行不通,必须转变思路、拓宽渠道。既要争取上级的,特别是通过争当中央改革试点,取得更多支持;又要盘活自己的,通过清理结余结转资金,实行以存引贷、以财(财政资金)引保(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融通更多发展资金;还要引进国外的,用好世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低息长期贷款。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中央已明确要求,财政专项资金要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传统的投入方式已经不符合改革要求。我省要大力推进股权投资,实现以基金引基金、以钱生钱;用好PPP模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改变“养人办事”的老做法。
  讲求资金使用绩效。对投入项目要追踪问效,真正使财政资金产生更大效益。要花钱买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民生保障等,争取形成能复制和推广的好机制。
  全面落实优惠政策。既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对财税优惠政策进行严格清理,也要用足用好支持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等财税优惠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改善生态环境
  段妍青代表:提高坝上地区造林补助
  为进一步加强张北及坝上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在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议提高对坝上地区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增加坝上地区的生态建设投资,将目前造林补助由每亩400元提升到至少每亩1000元,降低或取消坝上贫困地区在落实生态建设项目方面的地方配套资金。
  在专业技术和人才上给予支持。建议省里在公务员招聘、硕博人才引进中增加林业、水利等专业人才比例,为坝上地区生态建设输送新鲜血液,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生态建设人才队伍水平和整体素质。
  尽快建立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建设协调机构,即在政府层面建立统一合作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做好生态补偿建设的协调、组织和领导工作,同时建立健全规范区域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多元化的生态补偿。
  徐自发代表:以政府补贴引导民众走环保之路
  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应该把资金补贴留给支持环保事业的个人,才能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燃煤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减少冬季燃煤的使用量将对缓解大气污染起到很大作用。现今,有的小区取暖是用企业废热来提供热源,不用燃煤,既省电,还没有粉尘污染。一些污水处理厂、热电厂晾水塔,以及钢铁企业都会产生热能,都可以加以利用。建议利用我省环境治理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环保产业发展,要在要素保障、人才引进、项目审批、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壮大我省环保骨干企业。政府还可以拿出资金补贴给支持环保事业的个人。比如,给不用煤炭取暖,采用空气能或天然气取暖的居民补贴。
  汽车尾气排放也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问题,新能源汽车是个发展方向。建议让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个人享受连续5年的补贴,从而引导大众走一条环保之路。
  张立平代表:治理污染既要“开刀”也要“调养”
  频发的雾霾天气,反映的是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重污染行业进行集中治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距中央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治污形势依然严峻。治理污染,要痛下决心向污染“开刀”,压缩污染密集产业,控制水泥、钢铁和炼油行业的扩张,引进世界高科技的治污防霾手段。治理污染,也要“重调养”。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治理重点应由过去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单项、常规控制向区域协同控制、整体推进转变。在整体环境改善上,既要减排,也要增绿,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使生态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袁淑梅代表:建立岗南、黄壁庄水库水资源有偿保护机制
  1958年为修建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以下简称岗黄水库),128个村共计10.3万人搬迁到高岗旱岭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岗黄水库及水源地导致当地直接经济损失达3.6亿元,平均每个移民近4000元。目前,岗黄水库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入库水量下降,治理难度加大,执法成本巨大,难以持续长效。
  建议建立水资源有偿保护机制,通过水资源交易市场或政府主导下的模拟市场,有效调节水资源供求和配置,合理实现水资源生产者、保护者与使用者之间经济联系和利益分配。省政府统领省水利、环保、财政等部门作为政府主体,主导岗黄水库水资源交易和水资源保护补偿市场的建设和运行;水源地政府、水资源管理机构、用户地方政府或水资源经营企业作为交易主体,形成水资源交易的初级市场;用户地方政府、水资源经营企业和具体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易或利益再分配,形成二级市场,按照政府制定的交易规则和各自应承担的权责关系,实行有偿交易,并合理分享水资源交易收益。
  关键词:医疗保障
  杨玉芳代表:建立分级诊疗促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建议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具体做法是,科学规划医疗机构设置,引导和约束医疗资源配置,通过行政管理、财政投入、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激励措施,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压缩并逐步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设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小病与比较轻的急诊就医在村卫生室和社区服务站;一般疾病与一般急诊就诊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大病和较重的急诊就诊在县医院,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就诊在城市三级医院;康复期病人(包括慢性病和临终关怀患者)应该再返回到基层和社区。另外,高端特需服务只能就诊在民办营利性医院。
  郭艺芳代表:县乡医院融合助力分级诊疗推行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施基层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推进分级诊疗”是2016年我省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分级诊疗的基本构想是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由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完成大多数疾病的诊疗工作,省级医院主要接诊疑难病例。可如今的现实是,乡镇卫生院留不住医生也留不住患者;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种怪圈如何破解?
  建议尽快提升乡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可探索实行“县级医院整合乡镇医院”的可行性:将乡镇医院的医务人员统一纳入县级医院的人事管理序列,在工作安排、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与县级医院医生同等对待。由县医院统筹安排医生轮流到各乡镇医院工作一段时间。这样,既能很快将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提升到接近县级医院的水平,各乡村居民也能就近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保障。由于完全融入县级医院医生的管理序列,原乡镇医院的医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提高技术水平,并且目前乡镇医院人才流失的现象也能得到解决。这一模式选择几个县市进行试点,若能成功则逐渐推广。
  张铭连代表: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
  现在,大医院就诊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是头疼脑热的常见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这不但增加了群众看病负担,对优质医疗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如何才能提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资源“冷热不均”的现状,落实分级诊疗很关键,让属于哪级医院的病人,就由哪级医院来看。分级诊疗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资源配置使用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就医方便,基层也有能力提供有质量的初级医疗服务。
  建议结合实际出台政策,进一步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主要职责,科学制定分级治疗和转诊的参考标准。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明确哪些情况必须基层首诊、哪些情况必须将患者转往上级医院;同时,简化转诊手续,形成转诊绿色通道,节约患者时间和费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就医格局。
  单保恩代表: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
  医疗保障重要,预防保健更重要。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即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治疗就可减支8.5元,并可节约100元抢救费。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防病很重要。现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但总体发病率却没有下降。这一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做得不够。
  建议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将医疗环节“前移”,逐步加大对这项工作的财政投入,引导医疗机构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同时,把健康体检作为医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定期向群众提供。引导基层医生开展好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工作,从源头减少疾病的发生。
栏目责编:薛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