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5期(总第221期)->随笔杂谈->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
 
◎易水寒
  一滴水是清晰可见的,但是,当这滴水融入水中,你还能找到那滴水吗?回答是否定的。
  同样,一个人有个性、有棱角、有思想,但当这个人急需被集体接纳,而这个集体又是一个有根深蒂固的“重集体、轻个性”的传统时,这个人的个性、这个人的棱角、这个人的思想还敢张扬吗?回答也是否定的。
  想当年,屈原自沉汨罗江,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楚怀王不再信任他,佞臣嫉妒他,亲属背叛他等等。但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屈原的“孤洁寡合”。你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搞“独立则负于俗”那一套,世俗岂能容得下你。
  人性就是这个样子。骨子里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中国人的“人性”尤其如此,尤其不喜欢“异类”,这方面的论述是太多了。久而久之,人就演变成这个样子:人渴望被接纳,就必须变成和这个人群相同的人,否则就会被孤立。结果是人融入了集体,个性全无。
  我算是个官场中人,公务员嘛!几十年的官场生涯给我一个最深的体会就是:“少说话。”在官场为何要“少说话”?因为官场讲究上下级关系,尤其讲究“尊重领导”。而且这个“尊重领导”的内涵又特别的丰富,既包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这层意思;又包括“谁的官大谁说了算,谁的官大真理在谁手中”那种意思;同时还包括“下级不能比上级更聪明,讲话不能更有智慧”这样一层意思。
  以上三层意思,第一层有明文规定,是政治规矩。第二层、第三层,都是官场“潜规则”,但“潜规则”也违背不得。现实生活中,“谁的官大谁说了算,谁的官大真理在谁手中”,这种讲法对不对?当然不对,因为官大并不能和真理划等号,这是常识,但违背常识的事又有几个人敢于质疑,鲜见!“下级不能比上级更聪明,讲话不能更有智慧”,这是典型的“武大郎开店——不允许有比他个高的”思维,当然不对,但不对你也得这么办。倘若你不信,讲话老是比领导的“调门”高,办事老是比领导更有办法,你还能待得住?时下,聪明的人都学会了这一招:下级和上级无论在一起开会或在一起做事,领导不讲话,绝对不要先讲话;领导讲完话,指定你讲话,除讲“顺杆爬”的话外,尽量少讲话,最好不讲话,尤其不要讲有棱角、有思想的话。以避免领导忌讳。当然,我这是讲的官场中存在的某种现象,并不是一概而论。时下,有人这样形容官场:“表扬了溜须拍马的,提拔了指鹿为马的,累死了当牛做马的,整苦了单枪匹马的。”此话虽然有失偏颇,但却说明了一种不正常现象的存在。
  其实,官场中人,许多人刚参与其中时,也并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他们也有满腔的热情,也有一身的干劲,也有许许多多的“想法”,也都想当个“好官”。然而,进了官场之后,由于说了“多余的话”,或做了“多余的事”,碰了钉子,于是乎,聪明起来了,“闭口”了,或“犹抱琵琶半遮面,未可全抛一片心”了。官场中人为什么有个性的少,并不是他们原来就缺少个性,而是环境使然,而是“身在体制中,只能被捆绑”。在咱们中国,所谓“个性从来就是苦难的产物”,此话可以说最适合官场。
一个不能保护人的个性的社会,恐怕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恐怕是一个缺乏希望的社会。何以这样说?因为人的“个性”这东西,虽然不等同于创新,但一定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人,尤其是知识阶层,创新冲动来自哪里?来自人思维的自由,来自人个性的洋溢。当年,孔子在人的人格性向(人的性向品格取向)上为什么有“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之说(《论语·子路》),皆因为“狂者”的特点是敢想、敢说、敢做,行为比一般人超前;“狷者”的特点是不赶热闹,不随大流,自有主张。二者的共同特点都是特立独行,富含创新精神。
  孔子的“狂狷”思想对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仍然是创新。看来,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人的民主权利,让人人敞开心扉敢讲话、讲实话,同时展开联想的翅膀,始终是我们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一个紧迫且重要的课题。人,不能老渴求山上只开一种鲜花,发出一种花香,那样做非但不可能,简直就是一种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