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6期(总第222期)->流金岁月->“法眼”中的春晚十年
“法眼”中的春晚十年
 
◎马岚熙
  从1983年到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举办了三十余年,成为全世界中华儿女除夕团圆之际的一道文化盛宴。2005年至今,春晚上的法制题材节目愈加丰富多彩,不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有意识地在欢声笑语中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
  语言类节目的法治意涵
  谈起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相信大部分的观众都会推荐小品和相声。小品短小精悍、幽默风趣,一直是春晚不可或缺的节目形式。它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或颂扬国家、或针砭时弊,在为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不乏一定的社会意义。相声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多年来深受人们欢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进一步苏醒。在这个背景之下,法制题材的小品和相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
  人们为什么愿意看这些法制题材的相声小品呢?或许因为它们是以深刻的立意,一针见血的表达和诙谐通俗的表现形式受到喜爱。
  2014年的《扶不扶》播出后,在“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票选中迅速取得“最满意”和“最受欢迎”的首位,表演者沈腾一举摘得“小品最佳新人王”桂冠。《扶不扶》将“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春晚舞台,一句“人倒了可以扶,但是人心倒了,想扶也扶不起了”为整个社会敲响警钟。
  在2010年“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的相声剧《不能让他走》讲述了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闹剧,冯巩扮演的“雷人”救人反被讹诈,让观众啼笑皆非之后陷入深思。
  其实,除了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春晚舞台上还有大量与法治有关的其他类型节目。比如2005年的歌曲《平安中国》。又或是2015年,刘德华登上春晚的舞台,演唱“打拐”题材电影《失孤》主题曲《回家的路》:“回家吧幸福,幸福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羞涩开口的倾诉,灯火就在不远阑珊处。”
  在中国,春晚舞台可能被看作是最好的普法阵地之一。在这样一个团圆祥和、温暖喜乐的时刻,所有向社会传递的真善美、正能量都应该更容易被接受。可以说,无论是反腐倡廉,还是提倡公平正义,借助春晚平台用艺术手法宣传法治理念,能够让法治精神更加充分地浸润人心。
  警察形象的演变
  值得一提的是,讲述警察故事的小品几乎从不缺席春晚,也一直紧扣社会话题,警察在春晚小品中的形象与社会与时俱进。
  2012年,蔡明扮演警察,在小品《天网恢恢》中,乔装成保洁员在诈骗公司当卧底,掌握犯罪证据后勇斗诈骗犯罪嫌疑人,直指当年困扰百姓的电话诈骗违法行为。交警执法和安全驾驶也是春晚的常见题材,2008年的小品《街头卫士》就通过交警处罚醉酒驾驶司机的故事,向观众强调了严禁酒驾的规则。
  老一辈春晚观众一定记得演员朱时茂在小品《警察与小偷》里不苟言笑的警察形象。近些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春晚小品也讲述了警察近人情、暖人心的感人事迹。2010年小品《五十块钱》中,周锦堂饰演的警察在春节期间值班,看到别人团圆过年,自己坚守岗位、恪守职责,只能买个包子独自庆祝,这一幕令很多观众动容。2015年的小品《社区民警于三快》中,心系百姓的于警官害怕刑满释放的小伟难以谋生,帮助小伟找工作,踏实负责。春晚上有关警察的小品谈论了一年中的时事焦点、民生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让观众在哄堂大笑和欣喜鼓掌中释放了一些郁积于胸的愤懑。
  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警察的职责也要求警察必须有良好的形象。预防、制止和惩治犯罪是警察的天职,它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良好的警察形象能促进良好的警民关系的形成,而良好的警民关系能够促进警察职能的实现。回顾历史,公众对警察形象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和调整着。春晚中警察形象的变迁,正是对我国公安机关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加强队伍建设工作的反映和褒扬。
  反腐题材常演常新 
  法制题材的小品多取材于生活细节,讽刺不良的社会风气,讽刺的背后是对社会公平正义、执政者清廉务实的呼唤。例如2005年的《汇报咏叹调》讽刺体制内存在的文山会海现象,批判会议内容多为陈词滥调的现实;2006年的《送礼》讽刺父母为孩子求学给领导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的不良现象;2007年的《策划》讽刺炒作之风,批判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谋求经济利益,追求出名的不良现象;2011年的《“聪明”丈夫》讽刺为分房假离婚的夫妻,直接批判了为经济利益走歪门邪道的做法;2015年的反腐小品《投其所好》更是生动地展现出公职人员溜须拍马乃至权色交易的丑态。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例如,“打虎拍蝇”是2014年的年度关键词,反腐类节目便成为2015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亮点。演员苗阜、王声的相声《这都不是我的》绘声绘色地揭示了贪官从收车、收房到收情妇的系列受贿细节及心路历程,贪官贪得无厌的嘴脸被演员苗阜刻画得入木三分,舆论称其为“三十年来讽刺尺度最大”“最具锐度的春晚语言类节目”,而在诸多的网络调查中,这部作品也被评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春晚节目。有媒体报道,为了帮助演员们更好地了解官员腐败的心态和具体细节,山西省委宣传部专门邀请纪委领导干部开展座谈会,提供了大量真实素材。而演员周炜、武宾的相声《圈子》则酣畅淋漓地揭露出圈子文化的庸风俗气:“拉了关系就破了规矩,破了规矩就坏了风气,坏了风气就乱了法纪!我们要打破圈子守规矩,摈弃关系树风气!不要为了满足个人的一己私利,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一气呵成,使“圈中人”丑相毕露。
  然而,也有不少观众认为,这几个反腐作品只是“隔靴搔痒”,而教育意味过于浓厚,让段子变得不那么好笑,更有媒体直接指出“不过瘾”。其实,从2005年至2014年共计66部春晚小品里,带有明显的讽刺与批判意味的作品仅9部,其余的绝大多数小品都是在歌颂美好生活。相比之下,2015年春晚三部反腐作品同时登台,分别讽刺和批判了拍马屁、收受贿赂和拉圈子等不良现象,讽刺的角度和尺度都开了先河。所以,虽然2015年春晚反腐节目笑料不多,甚至说有些沉重,但依然很有价值。
  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查处的腐败案件数量之多、层级之高,都充分说明了中央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而将“大尺度”反腐作品搬上春晚舞台,更是印证了反腐不是官员的事,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事,反腐不仅是中央的任务,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随着中国观众消费水平和文化鉴赏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春晚不尽如人意,全家共看春晚的欢乐与感动逐渐掺杂了疲惫和厌倦。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上微博等社交平台与万千网友一同“吐槽”,似乎比枯坐在电视机前要有趣得多。
  此外,近年来,每年春晚结束后关于歧视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从外貌歧视、性别歧视到口音歧视乃至地域歧视,是否如媒体评论的“小题大做”暂且不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够认识到尊严受到损害,何尝不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何尝不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呢?
  应该肯定的是,春晚也在这些批评声中不断进步着:举办网络春晚,增添更多的新媒体元素,直播过程中加入抢红包环节,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观众的互动热情。其实,作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春晚凝聚了亿万华人的乡愁,它所承载的期望和被赋予的意义,已远远超出晚会本身。
  从春晚主题看,2012年的“回家过大年”到2015年的“家和万事兴”,除夕之夜,一家老小围着电视看春晚,说说笑笑,难道不是有如古人围炉夜话一般的幸福与浪漫?我们期待着,鞭炮声中,歪风邪气能够被驱除得更加彻底,被清风正气簇拥着的春天迎面而来。
  (摘自2016.02.01《法制日报》)
栏目责编:马丽宽
投稿邮箱:malik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