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8期(总第224期)->代表之声->谋脱贫攻坚之计 献三农发展之策
谋脱贫攻坚之计 献三农发展之策
——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建言选萃(三)
 
◎辰岚整理
  关键词:脱贫攻坚
  杨敏生代表:扶贫需精准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我省将认真落实《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年内1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一批贫困县摘帽出列。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投入要精准,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上级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激活社会资金。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投入,提高扶贫资金占预算比重,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进一步倾斜。推动整合行业部门专项资金,将教育文化扶贫资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资金等进行整合,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创新精准的产业扶贫机制。对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加强扶持,从财政资金投向及使用机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提高产业扶贫水平。
  刘教民代表:用好教育手段提升脱贫能力
  今后五年,是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在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建议实施好教育促脱贫行动,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其自身脱贫能力。
  实施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集中支持贫困家庭职业技能培训。从农业、扶贫、职业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免除学员的学费、食宿费及实行交通补贴,利用农广校和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能。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为每户农村贫困家庭培养1名致富能手。完善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网络体系,推广“校村合作、校企合作、校会合作”和“公司+基地+养殖户”、“学校+合作社+农户”的培训模式。组织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和城市优势职业学校,与贫困地区薄弱职业学校进行结对帮扶。采取集团办学或高职与中职合作办学,让更多贫困地区学生享受高职教育。此外,做好贫困地区学生的就业创业帮扶工作,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精准帮扶,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
郝国赤代表: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促脱贫
  我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约为164万人,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约为146万人。发展富民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对有劳动能力的164万贫困人口,通过培育特色产业项目和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内生动力,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发展产业扶贫,还要通过机制创新,确保把贫困户吸纳进来,让产业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贫困群众。比如,通过转让荒山经营权,实现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让贫困群众享受底金、股份分红、林下经济和务工等多种收入。通过建立“三户联保”无抵押扶贫信贷机制,让贫困户能够及时获得贷款支持。
  郑小强代表:“光伏扶贫”需要“市场化操作+政府鼓励”
  光伏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去年,国家选定了河北等6个省作为首批“光伏扶贫”试点省。河北将曲阳等6个贫困区列入试点,不仅给当地带来了绿色GDP,还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为扶贫助力。
  按照目前政策计算,一个标准化扶贫户用太阳能产品每年能收入3000元,这样的收入能稳定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促脱贫,开展光伏等新业态扶贫。这对光伏企业和农村来说都是好事儿。光伏扶贫既能帮助贫困县的最困难群体增加收入,也有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助力节能减排和雾霾治理,助力调整经济结构、消化光伏产能,一举多得。
  “光伏扶贫”需要采用“市场化操作+政府鼓励”的方式推进。可以鼓励农村富裕农户自己投资建设,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和治理大气污染的资金对农户进行定额补贴。这样将会带动农民主动投入建设。
  关键词:强三农
  杨敏生代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目前我省农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主要是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一些低质农产品生产过剩,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建议我省要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品牌、安全的发展要求,加快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高效养殖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议 要把支持农业组织创新、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成长,作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涉农中小企业、小规模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关系,鼓励其强化辐射带动功能。
  崔雪琴代表:发展农村电商促林果产销
  在我省山区,特别是贫困山区,林果业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但农民产销脱节、农产品滞销,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特别严重。破解农民林果滞销的新路在哪里?
  建议 培育龙头企业,让企业去带动农民的种植,以产带销;产业化经营服务到位,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借助相关企业优势,完善市场体系、以“公司+基地+农户”、“大户+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合作组织,为农户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村电商,把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迅速地把符合百姓需求的工业品通过互联网实现下乡。
  建议省商务厅针对山区县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居住分散、农村物流不畅等实际,研究制定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补贴的具体办法,设立农村物流专项补贴基金,在项目、资金、物流配送等方面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扶持,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石立新代表:加强农村雨水综合利用
  雨水集蓄利用作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饮水困难的有效措施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通过渗透、滞蓄措施,建设生态贮水池,安装屋檐雨落管等方式集蓄雨水,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干旱是我省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农业灾害。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加强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保护自然水资源、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绿化村庄美化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建议在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根据各地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气象条件,结合一村一策,顶层规划设计,增加民居和集体用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的建设。
  姬孟嘉代表:农业现代化更需人才支撑
  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需要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来引领,也需要普遍提高农民素质来支撑。现今,农村40岁以下的人大都不愿留在村里当农民。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适应当前发展的农民,普遍缺乏对市场、对科技的认识,生产经营方式还停滞在很原始的状 态,经不起市场上的任何风雨,也不会主动在市场经济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农业技术没法普及,新的耕作方式、种植品种没法引进。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树立人才意识,实施素质工程。要让教育改革更接地气,多为提高农民素质做些安排。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政策倾斜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投入到兴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中来。比如,对于年轻人,顺应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需要,可以主要培养为各类产业工人。而对年龄较大的农民应该主要围绕着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进行培训,让守在土地上的这些人更新意识。还要拿出政策,引导那些积累了资本和经验的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成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头人。
栏目责编:薛兰英
投稿邮箱:xue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