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8期(总第224期)->公民之意->自我约束是一种境界
自我约束是一种境界
 
◎高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修身追求什么呢?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根据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有两种境界:一个是达则兼济天下,要能够创下丰功伟绩;如果不能“达”,也要穷则独善其身,要保持自己的操守,能够立德、立言。
  何谓达,何谓穷,孔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但无论如何,在儒家的标准体系里,能够“入仕”的官员,显然应该算作“达”者。封建时代的官员尚且如此,我们的党员干部就更应该胸怀这种“兼济天下”的情怀。党员干部修身,就应该追求“达”者的境界。
  当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静静地回想:我们又给这个世界做了多少贡献呢?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仅仅是我们做了给了我们名誉、地位和收入的工作吗?我想这分量可能还有点不够。因为那是我们的本职。本职之外,我们应能留给这个世界更多的仁和善。
  记得听过一则广播,讲一位姓蒋的退休老人,专门捡垃圾卖钱给贫困孩子助学。记者去采访,却找不到人。邻居指点,附近哪里垃圾多,老人肯定会在哪里。果然,记者在附近一条街的10多个垃圾桶边上找到了老人。采访那天的气温是38度,记者问老人,为什么那么热的天还出来捡垃圾?老人说,热天好,热天喝饮料的人多,能捡更多的瓶子,运气好的话一天能捡四十至五十个。我大约算了一下,一个瓶子7分钱的话,这大约也只有2~3元钱。我特别感动,由于是开车时听的广播,没听清楚老人叫什么名字。回来网上搜他的故事。却意外地搜到了很多和他相似的老人捡垃圾助学的报道。这也让我想起来前些年一度大热的“三轮车老人”——白方礼,1987年开始,踩三轮车助学,一直踩到快90岁,捐资35万元,圆了300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应该说,这些老人都不是“达”者,甚至严格来说,他们都只是“穷”者。但他们都有一副“达”者的情怀。
  无论是达也好,穷也好,儒家修身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就是一个字——“仁”。那么怎么修身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到“仁”呢?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具体的途径就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通过约束自己的欲望,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
  我常常在想,入党前和入党后的区别在哪里?是一旦入了党,一下子就变得先进了吗?肯定不是。更多的是多了一份约束和使命。比普通群众多了一个“礼”,也就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除了国法之外,党员更有党纪的要求和约束,有党性的要求,不适合党员身份的话不能说,不符合党员身份的事情不能做。要学会约束自己,学会更加地律己。
  修身和律己不容易,自省则更难。从实践到反思,往往需要很长的过程,很多人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头破血流,仍然认为这不是自己的错,是这个社会错了,体制错了,缺乏一种谦恭、自省的精神。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一个人就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我们经常会犯自视过高的错误。
  最难的是慎独,在没有人监督,或者自认为没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才是真正地达到了“仁”的境界,是堂堂正正的人,问心无愧的人。
  做好了修身和律己,严于用权往往能够自然生成。一个党性修养高,理想信念坚定,情操高尚,远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为政清廉的人,自然也能够做到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
  (摘自《政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