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得实惠基层得发展 |
——湖北省保康县供销社因地制宜加强基层建设 |
|
◎王传雄 |
近年来,湖北省保康县供销社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新要求,以“有项目、有阵地、有职能、有人员、有收入”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利用资源,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实现了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双赢局面,壮大了供销社自身发展实力。 争取主动全面推进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恢复乡镇基层社建设,组织精干力量组成专班,对全县产业发展、土地开发、经济流向等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将规划目标进一步细化,为恢复基层社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积极主动汇报,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有为才有位,借助保康县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恢复基层社建设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12年保康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在恢复乡镇基层社建设上,对所需的土地使用、证件办理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特别是把创办和重组的基层供销合作社纳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的范畴,提供了政策资金保证。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营造氛围。广辟宣传阵地,充分利用报刊、电视、标语、宣传栏、手机、网站等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恢复基层社建设的重大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惠农政策,让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为恢复基层社建设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恢复乡镇供销社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恢复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实施。一是对于条件不成熟的乡镇,以行政区域为轴心,建立中心社。保康山大人稀,个别乡镇人口相对较少,产业特点不够明显。针对这一实际,在条件不成熟的乡镇,不盲目建设,不浪费有限的财力、人员和土地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建立中心社,实行中心社代管,收到了良好效果,既节约了大量的有效资源,也为恢复其它有条件的乡镇基层社集聚了资源。二是对于区域经济特点明显的乡镇,以产业经济为主导,建立特色社。对于经济流向特点突出和产业特色突出的乡镇,采取入股、联合、独资等方式推进建设,逐步从中心社中剥离,恢复建制。龙坪镇是一个高寒乡镇,也是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结合这一特色产业实际,与蔬菜种植大户联合,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供销社出资比例占39.92%,兴建一栋集办公、培训、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楼,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庄稼医院,恢复了龙坪供销社。目前,该专业合作社建成优质蔬菜示范区4个,拥有耕地面积1.1万亩,网络社员539户,成员541名,年生产销售各种蔬菜1万多吨,带动了两峪、后坪两个周边乡镇的蔬菜种植产业大发展。三是对于综合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打造标杆社。为壮大社有企业,聚集土地、资金、人力等各种优势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寻求合作伙伴,进行资源大开发项目大建设,着力培植亮点,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基层社。歇马供销社在改制中资产保留较为完整,利用优势资源,先后引进大客户入驻,进行以商贸流通产业为主的项目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优势资源的汇集,歇马供销社已跨入了全国基层社标杆社的行列,2015年该社又被表彰为“湖北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先进集体”。 优化管理提高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实行目标管理。把乡镇基层社同县直龙头企业一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将网络建设、财务管理、资产效益、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等进行了细化,健全了奖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对配送企业和基层社实行绩效管理。如将龙头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绩效工资80%与农资配送任务挂钩,基层社法人绩效工资按总额75%与农资销售任务完成比例挂钩,年底实行严格考核,硬仗硬结。二是结合阵地建设,优化产业服务。供销社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乡镇基层社是沟通城乡的一条重要渠道,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紧密结合实际,把村级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强乡镇基层社阵地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大投入,同步推进,收到良好效果。三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供销形象。乡镇基层供销社恢复后,对基层社提出了新要求,不断加大投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人员,改善办公条件,提升整体形象。如马良、城关、歇马三个供销社先后共投入资金150万元,改善办公环境,添置电脑、电视等电教设备,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各党支部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主动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弘扬团队协作精神,凝聚力量谋发展、兴企业,在服务“三农”、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等工作中大显身手,现已成为功能完备、规范运作的基层供销社,成为保康县供销社乡镇基层社的一面旗帜。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 |
栏目责编:马丽宽 |
投稿邮箱:malikuan@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