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7期(总第223期)->人大史话->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窑洞对》
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窑洞对》
——“全国代表”考察延安
 
◎王清秀
  一排排窑洞像一排排书架摆放在黄土高原上,一孔孔窑洞宛若一部部大书。
  毛主席的窑洞是一部巨著,储藏着亿万热能和阳光,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窑洞对”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窑洞对话不仅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震撼,至今对共产党人都具有极其远大的意义。
  故事回溯到1945年夏天……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是著名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解放后,黄炎培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早年始终以挽救国家危亡、民族苦难为己任。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四处奔波。他拜访过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
  1945年抗战胜利,黄炎培认为,日寇八年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仗不能再打了。为恢复陷于停顿中的国共和谈,黄炎培等6名“全国代表”飞赴延安考察。
  当时,国民参政会是全国代表机构,国民参议会是省以下代表机构。
  国民参政会于1938年7月由国民政府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内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国民参政会共开过4届13次会议。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林祖涵、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7人接受国民政府聘请,担任国民参政员。156名参政员出席了第一届第一次国民参政会。毛泽东缺席,但发电文提出“三战”意见:“一曰,坚持抗战;二曰,坚持统一抗战;三曰,坚持持久战。”武汉沦陷后,国民参政会移往重庆召开。
  黄炎培一行乘飞机抵达延安,毛泽东率领在延安的几乎所有中共中央领导来机场迎接。黄炎培走下飞机,大步走到毛主席身边久久地握手。在机场,他还见到了不少昔日的学生和老朋友,如周扬、王明、张仲实等。范文澜向黄炎培深深地鞠躬,说自己是42年前浦东中学第一期学生,黄先生亲自教过他。陈毅说留法出国前夕,黄先生曾开欢送会送行。这些黄炎培早已记不起来了。
  黄炎培来到下榻的地方,开始了为期6天的考察。他们目睹了解放区崭新的民主景象和军民团结的精神风貌,黄炎培深感延安是他追求的民主境界。此刻的黄炎培,考虑的不再是国共和谈,共产党执政的问题,而是共产党如何执政到永远的超前课题。
  7月4日下午,毛主席邀请黄炎培到他的窑洞作客。
  谈话中,当毛泽东问及黄炎培来延安的感受时,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对黄炎培的这一席耿耿诤言,毛泽东坦诚而庄重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了毛泽东睿智而深刻的回答,不无感动地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黄炎培与毛泽东进行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谈话,黄炎培认为,延安之行是他一生重大的抉择,也是他一生重大的转折。返回重庆后,由夫人姚维钧整理和执笔,迅速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该书记述了被人们称作“黄氏周期率”的“窑洞对”,以及延安观感、延安人物印象、延安政治作风、延安会谈等,从多个层面赞颂延安,让国统区读者读后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