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7期(总第223期)->随笔杂谈->廉洁须从家庭做起
廉洁须从家庭做起
 
◎北京的金
  位于山西灵石县的王家大院,看起来如一座城堡,错落有致,气势宏伟。许多人到这里专门参观建筑,这个大宅院体现了明清时代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和建筑艺术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然而有的人慕名而来,却是为了“王氏家训”。
  自元代迁居以来,王氏家族在这里已有700年历史,期间鼎盛八代,历时400余年。“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等脍炙人口的家规家训,是王家久盛不衰的法宝。
  在王家大院里一块圆形青石上,还雕刻着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也就是著名的“朱子家训”。这个被尊为“治家之经”的格言集,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其中名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至今仍对人们的勤俭美德有指导意义。
  作为一种民间自我教化的工具,家规、家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钱氏家训》就是其中的代表,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为框架,分成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部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许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钱氏子孙成就众多,仅近代,就有号称“科技三钱”的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等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
  家规并不总是这么“高大上”,许多家规所关注的都是细节。比如清康熙年间海宁籍礼部尚书许儒林制定的《德星堂家订》,就从宴会、着装、嫁娶、凶丧、安葬、祭祀等日常生活方面,为子孙后代及族人立下严格家规,其中所提倡的简朴之风,为世人称赞。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各个地方都曾出现过有名的家规。
  在山西,被《清史稿》评价为“清勤”的陈廷敬,留下“皇城陈氏家训”,把礼仪道德作为家规代代相传;在浙江,“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以良知教育作为家规的核心,以家书对整个家族进行谆谆教诲,提出殷切期望;在江苏,颜之推以《颜氏家训》,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全书七卷二十篇,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
  事实上,许多家规家训正是出自名人之手。张之洞、梁启超、林则徐、纪晓岚、诸葛亮、孔子等历史名人,都留下了影响至今的家规。
  以梁启超为例。至今,在天津市中心的梁启超故居,他教育子女们的故事,还在电视上循环播放,吸引着游人驻足。梁启超的家规,主要体现在书信中。据统计,梁启超一生写给孩子们的书信,几乎占到了他著作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不仅有儒家的克己求仁,还有墨家的勤俭寡欲、吃苦耐劳,兼有老庄的虚无静观,其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成为真正健全的人。
  传统家规并非故纸堆中的文物,对于现代人来说,它们仍然有着很高的价值。以《朱子治家格言》为例,作为当时中国人生活的指南与生存的理想途径,这本家训对于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不少家训,都来自曾为官之人,而他们对做官的普遍共识“清廉”,更是在当下有着极高的价值。
  以清末名臣张之洞为例,他祖上数代为官,虽然职位并不显赫,但留下了“清介廉能”的好名声,而作为封疆大吏,张之洞本人的清廉亦有口皆碑。他以“齐家、报国、立业、修身”要求子孙,并在给孩子的家书中,要求“自视为贫民,为贱卒”,日后成为“国家干成之器、有用之才”。
  山西闻喜县的裴氏家族,在历史上先后出过59名宰相和59位大将军,其中清官廉吏非常之多。千百年来,裴氏族人代代相传《家训》《家戒》等,其中的“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等思想,直到今天仍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