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7期(总第223期)->红叶->沉默与发声
沉默与发声
 
◎付秀宏
  有一次,郭敬明在书店选书,看见一本作者是自己名字的冒牌书。两个女人对着那书说:“哎哟!又是郭敬明,看见他的名字就好想吐。”郭敬明听着,想辩解又忍住。他最终没有摘下墨镜和帽子,也没有发声。
  西方有句谚语:沉默是金,开口是银。在一定的时间段,保持沉默是一种人生境界。有时候,只有沉默寡言,才会看清自己,积蓄新的能量。20世纪80年代末,作家张炜曾做过一个别有意味的事情:将写过的300余万字文稿,仅挑出20万字出版,其余的付之一炬。他说,我的文学发声不能抄近路,拿不合格的充数,抄近路不如沉默;只有把不完美付之一炬,我才能历练成一个懂得沉默的人。
  沉默是非常难的,弄不好就变成了沉寂。但动不动就发声,你即便干得再多,再才华横溢,也可能招惹很大的麻烦。宋代诗人苏东坡,为官少沉默,总是得罪人。无论对政敌、同党,他总有批评,很不受欢迎。苏东坡自夸文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但为官是处在人群之中,经常将这种不可遏止的情绪奔泻而出,必成灾难。
  美国有句谚语:“善于沉默的,往往是聪明人。”一个人要善于控制言语,从刺人话语中得到短暂满足,远远不及付出的代价。一个人先选择沉默,然后通过自省,对他人宽容、对他事悲悯,才能达到自我人性的升华。这便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境界。
  文艺批评家李元洛非常喜欢湖南岳阳作家沈念。那是一个沉默寡言之人,有铁锁之形。他引述了沈念的一篇名叫《浮光掠影》的散文:“在灵魂的深处,影子一直是沉默的,沉默却是思想的盛筵。”这个沈念,无疑是懂得沉默的分量的。沈念在拜访谭嗣同的故居时,看到故居房舍上的几丛茅草,还有故居院内的五株古槐只余三棵。眼中所见,心有所感,写了《一树悲凉》一文,来追忆慷慨赴死的故人。如此看来,他貌似冷漠的表情下,有一腔热血在奔腾,只是在沉默情态下不常表露。
  但话说回来,执著、浪漫的文人雅士,以率直发声为天真性灵之举,也不是罪过。如果他在遭遇人群打压时,练就了超脱之道,维持了心态平衡,那么,他的艺术水准会在历练中得到提升。苏东坡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发声遇挫。经历过仕途坎坷,宦海沉浮的苏东坡,保持了旷达的情怀。苏东坡的自适,在于始终保持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苏东坡的超脱,在于心灵与自然风物的独妙交流。
  如此看来,沉默与发声在矛盾中共生,在迂回中辅衬,只要把握好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