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9期(总第225期)->卷 首 语->让教育回归从容
让教育回归从容
 
◎本刊评论员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心中的头等大事,为了让孩子能进好的学校,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买下学区房。2013年开始,北京重点小学学区房显现出极高的溢价率,从海淀区五道口单价超10万元每平方米的小开间,到西城区动辄单价几十万元每平方米的破旧平房,媒体和公众对学区房畸形市场的批评不绝于耳。对于高价学区房折射出的择校热问题,全国人代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义务教育择校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教育工作要解决的一个热点。择校问题最终要通过教育的均衡来解决。
  择校热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人们对教育问题的焦虑与无奈。当下“学而优则仕”、“知识改变命运”在许多人心目中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快捷的改变命运的方式。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区分、选拔、评价体系,没有实现真正的多元化。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高考制度改革,最终在学生和家长心中仍然会转化为: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高考录取率会不会提高?孩子能否进入一流大学深造?甚至这种焦虑还在不断向初中、小学延伸:能否进入心仪的初中?能不能进入一流小学?教育就在这一连串拷问中,脱离了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为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的本真。当教育脱离这一本真,简单地换算为投入与产出的纠结,就难免会陷在功利与喧嚣中苦苦挣扎:学校和老师,因升学率而受到牵制;学生和家长,因成绩而压抑和焦虑。
  对于国家来说,教育制度的改革探索不是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事,而是在一次次的改革与探索中,寻求更好、更公平、更科学的培养和遴选人才的制度,给人才更多的、更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如何让教育变得从容与理性,让校园回归淡定与宁静?一方面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则是要营造更宽容和理性的社会环境。比如,当教育制度尚在日益完善的过程中,理性的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爱与宽容的港湾,让孩子在遇到挫折与困难、困惑与迷茫、失落与软弱时,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人生最初的磕磕绊绊。
  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应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对此,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可见,学校的教育如果不能从人性出发,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为根本,不能给人以真善美和对人的尊重,缺失了最本质的人文情怀,仅仅以分数定输赢,唯名校论成败,不是成功的教育,也难以真正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对于家庭来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点。墨子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家庭是一个人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可以说,家庭教育对人的“熏陶晕染”从出生起便已开始。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过去以修身明德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观渐已式微,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观大行其道。这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密切相关。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的亮点是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教育也应成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长,都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责无旁贷。
  我们相信,随着国民对教育认知与理性的提升,将有助于使教育在更宽松、更理性的环境中发展。也许尝试着把教育看做是家庭对个人的终身投资,社会对国民素质的百年工程,更有助于教育洗去浮躁与功利,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本源和规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