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9期(总第225期)->特稿->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家长因何而焦虑?
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家长因何而焦虑?
 
◎胡莉敏
  五月,随着气温的攀升,高考、中考的学生和家长们焦虑程度也随之攀升。临近中考,很多初三老师在家长会时都会跟家长反复强调:现在是孩子最关键的冲刺时刻,家长要做好后勤工作;不要过度关注模拟考试的成绩,模拟成绩并不等于中考成绩;不要增加孩子的压力,要做好减压……家长们成了孩子情绪的接收器,孩子一点点喜怒哀乐的变化,在家长的心中都很有可能引发无数的揣测。这种焦虑有时候甚至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高中教育,要让教育公平降低家长的焦虑
  魏女士的儿子刚刚被心仪已久的重点大学提前录取了。过去三年,作为高校教师的她不得不把生活重心从所从事的专业转移到儿子的生活保障上来。“儿子上高中以后,我就很少出差。虽然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单位每年都安排对外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但是为了给孩子做好后勤保障,不得不尽量减少对外交流和所承担的课题项目。”魏女士这样的选择,也是在河北激烈的高考竞争之下的无奈之举。
  数据统计表明,2015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本科层次共计划招生192639人,实际录取204440人,报名总人数是404800人,录取人数占报名总人数的50.50%。虽然河北省的录取率较往年增加了,但相对于全国来说,河北的高考录取率,特别是一本录取率仍然相对偏低,仅有9.03%,是全国上一本较难的十个省市区之一。而北京2014年一本总体录取率保持在22%左右。天津2014年重点高校录取率略高于北京地区,保持在23%左右。
  在河北想上个好大学有多难?有心的学生家长对全国的录取率进行比对后发现:在河北,11个考生中才能有1个上一本。而在最容易上一本的京津沪,5个考生里就有1个能上一本,上海更是每40个考生里就有1个能考进北大、清华、交大、复旦四大名校。这样的巨大落差,怎能不让众多的河北家长焦虑?同样的求学过程,也许就是因为地域的差异而成为孩子人生不同的拐点。
  针对河北与京津高考录取率的巨大落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统筹三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并将其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之一加快改革步伐。高考录取率偏低也引起了河北省人大代表李全友的注意,他在年初召开的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呼吁:河北省应积极与京津高校接洽,增加京津高校在河北的招生名额,并建立京津冀高校跨省招生计划协商机制,统筹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高考录取率以及生源数量等情况,合理确定各省市分层次跨省招生方案,并逐步扩大跨省招生规模。全国人大代表方丽平也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期间提出了《河北省与京津高考招生公平化的建议》。她认为,京津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队伍,在历年的高校招生中,京津与河北省的考生待遇不同一直存在,不仅体现在试卷的难度上,也体现在招收人数和分数上。建议将教育招生政策均等化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打破地区壁垒,让河北省的学子们和京津的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
  据悉,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单独命题外,其余省份将由国家命题中心统一命题,但试卷并不相同。作为早已使用全国卷的河北来说,此举看似没什么变化,其实影响深远。专家表示,这将为后续很多改革奠定基础,如异地高考问题,打破分省录取、打破录取批次、实现一档多投等。随着改革推进,河北孩子上个好大学或许会变得容易一些。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说,高考一张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高考公平,但解决不了教育公平,实际上减小甚至消除地域差距的关键是招生计划。当前,为促进教育公平,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教育部实施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为832个贫困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区。根据教育部规定,2016年高考河北省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简称高校专项计划)实施区域划定,共包括赞皇、大名、涞水等46个县,在优惠政策上,对于获得入选资格的考生,各高校将在高考录取时比当地录取线下降一定分数,但不低于当地同科类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如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给予30~60分的录取优惠分值,北京大学“筑梦计划”给予最高降至一本控制线录取的优惠。2016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全面部署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工作,明确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6万名贫困地区学生,较2015年增加1万人。这些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全国高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又迈进了一步。或许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今后教育部还将推出更多的利好政策,这也许会降低很多家长心中的焦虑。
  初中教育,成绩不应是家长关注的全部
  对于家有学子的家长来说,焦虑或许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每个家庭的焦虑问题各不相同,但是最终会归结为:孩子的成绩如何?排名如何?学习习惯怎么纠正?能不能上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其实,所有的这些焦虑仅仅是表象的问题,这些焦虑的背后是这些成绩会对孩子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说,焦虑的表面是成绩,而焦虑的核心是孩子的未来。
  这些焦虑很多时候藏在家长的内心,但是焦虑难免会化为唠叨发泄出来。事实上,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未来或许还有些遥远,但是每月的月考、成绩排名是他们当前生活中必须一次次面对的事情,他们不得不在一次次的考核中寻找位置。共青团浙江省委与心辰网曾对浙江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研究,调查显示: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幸福感最低。“初中学生的确很辛苦,不像高中已有定位。为了孩子进入好的高中,家长给的压力也不小。”这一调查也让石家庄市某中学的语文教研组组长申老师深有同感。她说:一个初中生,每门主课每个学期的大型考试(校级或年级层面组织的考试)不少于7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主课加起来,一个学期的“大考”在28次左右,这还不包括平时的随堂考和单元测试。对此,申老师说,考试也就算了,家长对于每次考试的关注更令老师们有苦难言。“我们不会主动跟家长说孩子考第几名,但家长肯定耐不住,考后第二天就会来电话或短信咨询考试名次,这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申老师同情学生,但也表示理解家长的心情,“没办法,中考摆在面前,不看分数看什么呢?”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初中生,说到学习压力,他们有两个同样的焦虑:一是考试后的排名,二是家长给的期望值很高,但自己做不到。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学生会产生学习倦怠感。为了排解焦虑,很多孩子在与家长沟通不畅的情况下,转而选择了网络作为宣泄情绪的方式。“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满足,就会转向网络。网络社交也成了学生人际交往的一部分。”申老师接触过不少“网迷”,“男生的压力大于女生,当得不到家人、老师的关注和正面认可,就会转向虚拟世界,把无法跟身边人沟通的情绪转向网络。”
  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全国人大代表车凤荣认为,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她强调:“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学校正常运转、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只有正确认知这些心理问题,提前预见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此,她建议:一是要注重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使他们成为一支强大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二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让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等方式,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三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动,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家校沟通,学校要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指导家长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式,重视子女心理问题;督促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烦恼,提高家长沟通技巧。
  小学教育,别让孩子的作业制造出家长的焦虑
  高年级家长的焦虑或许还可归结为孩子马上要面临中考或高考这样重要的节点,可是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很多家长来说,同样焦虑: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边做作业边玩,考试成绩怎么提高等尚属入门级的焦虑,家长甚至还为家庭作业而焦虑。老师的作业虽然是留给孩子的,但是现在孩子们的作业五花八门,除了常规的语文、数学等课业练习外,有时候还需要家长手写出题或打印试题。节假日期间,老师还会布置手工制作、手抄报等。王女士为小学一年级女儿的作业抱怨:“为了帮孩子做作业,不仅要写得了文章,解得了数奥,还得能辅导英语,画得了插画,掌握‘美图秀秀’,能做手工作业、PPT作业……孩子上学简直就是‘拼妈’!”
  针对“把作业留给家长”的尴尬现状,河北省人大代表于贵勤认为实在不妥: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如果家长教错了,老师需要很长的过程才能纠正过来,有时候即便老师纠正后也会留下痕迹。对此,她建议:“家庭作业应该难度适中,通过作业,让孩子对一天的学习进行巩固,对明天的学习有个衔接,而不是回家去攻克难题。老师对所留作业必须心中有数,学校里要把孩子在家做作业可能发生的障碍扫一扫,针对可能存在的普遍问题予以点拨。控制好作业的数量,建议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三四年级作业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作业不超过四十分钟。
  至于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并签字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也有自己的苦衷:现在的班容量动辄六七十人,老师很难事无巨细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家长检查作业发现孩子的问题,可以针对性地辅导,通过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对此,于贵勤代表认为,家长帮孩子检查作业,交上来的可能是很完美的答案,但在掩盖错误的同时也恰恰掩盖了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老师在判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便于老师给孩子解惑。
  对于一些制作类、综合类需要家长共同参与的作业,很多小学老师表示,这类作业确实超过了孩子的能力,实际上是给家长留的亲子作业,初衷是让家长给予孩子更多陪伴,增加亲子互动。这种亲子类家庭作业难度应该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相匹配,鼓励孩子们独立完成,家长可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学校则不要把亲子作业的重点放在评比上,而是侧重家长的言传身教或者是文化传统、学习氛围的培养,比如倡导家长给孩子布置适合其能力的家务劳动;倡导孩子和家长每天抽出固定时间一起读书;倡导家长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让孩子与家长共同策划路线,收集信息,共同解决旅途中的困难等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长对成绩、对作业的焦虑仅仅是表象的问题,其深层反映也是对孩子学习状态和未来发展的焦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从小学会“觅食”,而不是一切听从家长安排,无条件接纳。家庭教育的关注点不是能不能考满分,而是要放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于贵勤代表在接受采访时也反复强调,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小学期间的孩子重在培养习惯,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习惯铸就好品质,好品质才能为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要学会宽容与等待。
  全国人大代表邵喜珍认为,教育是个长期的、急不得慢不得的良心工程。作为工程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定位。对于政府部门是制定公平科学的人才遴选制度;对于老师是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对于学生是在学习中奠定人生基础,寻找发展方向;对于家长则是在陪伴的过程中,用宽容与爱的心态,用静待花开的从容去看待孩子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