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9期(总第225期)->特稿->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
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
 
◎张 坤 张永俊
  中国学生现在的学习,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孩子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窄,眼界限于书本,限于教室,这种封闭的时空使孩子的童年过早地蒙上了成人的“烙印”。而社会实践教育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对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未弄懂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重新认识,明白真谛,加深理解。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就要走到社会实践中去。
  案例一:2015年,16岁的丽丽初中毕业。在这个难得的没有作业的暑假里,卢先生以为丽丽会约同学一起出去玩一玩。“因为女儿的成绩很好,考虑到她上了高中课业压力会很大,所以早就和妻子商量好,没给孩子报暑假班,让她好好放松放松。”卢先生说。可是整个暑假,他却发现丽丽几乎天天待在家里,就连和父母都极少说话。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其余时间丽丽在房间里不是玩电脑,就是用手机上网,和同学也很少联络。暑假快结束时,丽丽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宅女”,她很少和爸爸妈妈面对面沟通,就连喊吃饭也要通过QQ联系。
  案例二:汪女士是一个很开明的妈妈,2015年汪女士想把暑假的时间交给儿子,让孩子自己支配。她的儿子刘华是一名高二学生。刘华想利用假期的时间外出打工,参加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一下自己,汪女士也表示支持。可在儿子出去打工的第一天,妈妈就担心了一整天,怕儿子顶着烈日送外卖上火,怕骑车时不小心摔倒,怕路不熟走错,怕不够机灵被老板骂……她甚至偷偷到店里去,看儿子是否能适应工作。她还向别人诉说:孩子年纪还小,不舍得让他出去受苦。
  案例一的家长在为孩子整天“宅”在家里不出去参加社会实践而担心,案例二的家长则为孩子参加了社会实践而放不下心。这两个案例从两个侧面反映出部分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前家长们抱怨孩子“一天到晚贪玩不回家”却变成了:“一天到晚不出去玩,不合群!”“孩子那么‘傻’,出去能行吗”。
  是什么让以前机灵、好玩的孩子到了现在变得“不合群”了呢?又为什么变“傻”了呢?报纸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说的是某中学有位老师让学生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在操作中竟然有80个学生不会划火柴,有的同学划了几十根都没有把酒精灯点着。由此可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多么必要。
  社会实践最大的好处是让孩子真正地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去亲自体验生活,通过动脑想到了要问什么。亲自询问获得答案,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最牢固的。并且,经过这样的社会调查,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当孩子走进社会,对各方面会有一个直观地明确和了解,等将来在课本上学到这部分知识时,他就能够更加用心去学习,去掌握。为此,家长有必要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多锻炼自己。
  鼓励孩子适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提高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孩子到军营,可以体验部队的艰苦生活、纪律严明;到工厂,可以了解工厂的生产程序,体验工人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到农村,可以体味农民的淳朴、善良、勤俭的美德……采用这些方法,孩子可以亲身感受生活,感受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思想上质的飞跃。另外,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实践活动是让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活动方案、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创造性地参加一些科技、生态、环保、生物等方面的活动。例如:生物智能研究、电脑网页制作、航模制作、未来家园创设等。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大胆推理和超越思维定势去演示,触及前人未曾开发的领域,延伸到一切可以延伸的学科范围,设计出前人没有设计的东西,从而大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既然社会实践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来参与社会实践呢?
  一是社会实践要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己选择。不必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您可以把“原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和安排。如您告诉孩子:周六可以看电视,可以去公园,可以骑车、去同学家,只能选两项活动,而且自己安排好时间,自己准备好活动所需要的东西。选择、安排本身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主体精神,要坚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和安排。不必担心孩子有自己的秘密,也不必牵挂孩子锁上的房门和抽屉,当孩子长大的时候,总需要有一块自己的天地去试飞,让孩子有一个独立落脚的空间。
  二是社会实践要给孩子一定困难,让他自己去克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适度的挫折教育,能够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在社会实践中,有经验的家长会想方设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独立解决。如有位家长从孩子上小学起就让孩子自己准备文具。上一年级时,铅笔削得像狗啃的一样,妈妈看着心里虽不是滋味,但她依然硬着心肠不替孩子削。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家长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要求,这样可以养成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懒妈妈”最终培养出了“勤孩子”。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不仅学会了削铅笔,还学会了独立整理作业和书桌。这位妈妈说:“以后我还要在孩子的学习中学会慢慢放手,让他自己检查作业,安排学习计划。”
  三是社会实践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体验父母的辛苦。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不知道父母的工作辛苦,不知道钱是用劳动换来的。您不妨把您的工作向孩子说一下,或指出您上班的路线,您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回家后还需要做什么等情况告诉孩子。或者告诉孩子一个月来家里需要买什么东西。让孩子有劳动的观念,有节俭或有计划地花钱意识。
  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我们除了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外,家长还要做好心理准备,具体说来,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要负起家长应负的责任。不少家长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往往只注重书面形式的作业,而对老师布置的实践性作业无暇顾及;有的实践作业需家长配合,不少家长视而不见、不理不踩,久而久之,实践性作业也就被孩子视为次要的。
  第二,要放心孩子的适应能力。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有些父母将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都代办了,留给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殊不知,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走上社会,他们将来也要为人父母,不从小培养其独立自理能力,放手让其参与社会实践,他们长大后会无所适从。因此,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
  第三,对孩子参加的活动要有诚心。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任务,尤其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务更重。面对孩子的实践需求,父母应真心实意地支持。比如,孩子需要搜集一些家庭信息,像父母及爷爷奶奶的年龄、生活用水量、用电量、家庭日常开支等,家长应如实告知,给孩子创设一个实践空间,养成生活即实践的品质。同时,应教育好孩子哪些实践活动暂时不宜做,如有些危险性大的实践活动暂时不宜盲目去做等。
第四,要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当孩子萌发探索、实践愿望时,应积极引导鼓励;当孩子在实践活动中遇到挫折时,应给予关怀、帮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少发明家小时侯就有爱动脑、爱动手的良好习惯,这与家长的关心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实践活动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帮助。
栏目责编:胡莉敏
投稿邮箱:hlm@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