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行权利”的理性思考 |
|
◎司徒伟智 |
大伯大妈,参加读报,虽系老传统,常有新收获。譬如这一回发生在上海市某小区读报组的议论—— “人家在高速匝道出口处按两下电喇叭,就要纠处……那么,市民的出行权利呢,还要不要尊重?”一边读报,一边只见老L自言自语。 很快,引来周围几位回应。老X道:“问题是他违法啦,外环线内禁止乱鸣喇叭是上了法规的。”大F也解说:“这次道路交通大整治,列出种种乱象。出行有自由,但是乱来的就不允许。这才叫做理性思维,法治观念。” 一番争论,实质是如何理解“出行权利”。 物质生活富裕起来,权利意识也同步高涨,表明社会在全面健康发展,很可喜。官员炫耀权力,民众惧言权利,那岂非从前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实属落后呢。只是,凡事怕过度。讲权利,需要讲度。你看,发生医患纠纷,就拉一伙亲友封堵病区,阻碍诊治;小区绿地花草铲除了,种上私家葱蒜,……诸如此类权利扩充,侵犯到公共利益,谁受得了?公共权力出面管一管,治一治,谁都会拍手称快。 辩证法面前无神圣,绝对化思维要不得。公共权力是社会进步的成果,但要注意关入制度的笼子,不容跋扈。公民权利是社会建设的必须,但也要懂得接受规范的限制,切勿轻率。现代人的理性思维是,个人自由诚然好,法律管理少不了。一个人的权利不能冲撞别人的权利,个人权利伸张止步于公共利益的围栏。公共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个人权利适度妥协和让渡的产物。 问题在于,这儿那儿都要让渡,有些朋友感觉“过马路要管、停车要管、按喇叭要管,怎么现代人出行的限制越来越多了”。也是哩,君不见,古代孟尝君门客冯谖发个牢骚“长铗归来乎,出无车”,立马取得一辆车,不用上牌即逍遥去了。放在今天,还不是无证上路,扣车认罚。更出奇的是帅哥潘岳,“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想想现如今,哪一群“追星族”敢放肆到拦路截车抛掷花果献殷勤乎?盖因古代地旷人稀,半天不见一辆车,少管亦无碍。轮到现代大都市,车如流水一般,人车楼高度密集,还少得了个“管”字?听任乱按喇叭,必四周一片聒噪,允许车辆逆行,必交通大乱,非“严管”则难以为继。 莫以为越是社会发达了,就越该管理松一松了。哪有这回事!记得在列举若干亚洲朋友赴美工作后抱怨“太不自由”的实例后,梁厚甫当年在名篇《纪律与自由》中专门讥嘲过:那些只知称赞“美国是自由国家”的人,“似乎忘记了一点,今天美国,也是纪律国家。” 须知,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总是与高度的有序结构同步而来。当权利意识日渐构成公众的习惯思维之际,法治观念也就亟待内化为人们的处世方式,如此双翼齐展、双轨并行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