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古镇叫大圩 |
|
◎陶粤生 |
走到桂林的大圩古镇,只见一座城门将充满当代设计语言的建筑和街道隔开,古镇顺着江流绵延两公里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较完好的老房子。虽然漫长岁月的斑驳痕迹都印刻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但从中也能看出昔日的繁华。 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随处可见各地方会馆、中华银行、商行和庙宇的旧址。依靠着江河水运的便利,古镇早早地就成为商贾云集之地,赶圩的人摩肩接踵,小船来往穿梭,为这里鲜明的文化特色奠定了基础。现在这里仍然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还可以嗅到四处飘散的米酒香。 我沿着青石板路移步,只见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从街头连到街尾,与热闹的街景和江上的渔船相得益彰。老奶奶们在门口支起一个个小摊,卖一些油炸鱼虾和葱饼,味道可口,价钱公道合理。来那么一份,让小镇的味道通过味觉扩散开来,体会朴实浓厚的饮食文化。码头上三五成群的船工,吧嗒吧嗒地抽着卷烟,闲着没事时,聊着各自的所见所闻。你只要花上几十元,他们便摇着竹筏载你到江对岸,一路上还和你畅谈最地道的小镇故事。油茶店里背着旅行包的年轻人有说有笑,你只要点一杯饮料,就可以和他们坐在一起,互相交换旅行感受,聊到情深处,说不定还可以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约着下次一起出发踏上新的征途。 这里俨然像是从“清明上河图”中截取了一段下来:高大的单孔石桥、潺潺流水、鳞次栉比的商铺、吆喝的商贩等等,古老而又亲切。置身其中,真的以为此刻自己行走于“清明上河图”里,只不过是穿了现代的服装而已。午后徐徐吹来的风,没有夹杂着阳光的烧灼感,我坐在桥边的小店里,一边啜着冰凉的饮料,一边静静地看着河边的人们:一脸恬淡闲适的垂钓者、拿着相机把美与欢乐时光定格的摄影爱好者、还有光着小脚丫在鹅卵石路上蹦蹦跳跳的孩童……忽地觉得时光在这里不自觉地变慢了,生活一下子显得平静、简单了许多,然而却很惬意。 环顾周围,屋檐下,老人们搬着小木椅围在一起,家里的小黄狗也听话地趴在台阶下。他们扯着家长里短,时不时露出满足的笑意。他们大多虽已是耄耋老人,但从脸上清晰的线条、深邃的眼眸可以看出他们年轻时俊美的模样。他们和小镇一起老去,却又给小镇带来了不竭的生命力,让古老的民间故事得以代代流传。 作为古镇,它的特色建筑是许多人情感的归宿。这些依山傍水而建的房子设计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体。进门后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或者是一个大水坛,种着睡莲并养着几条小鱼。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宽敞,供着神像及祖宗牌位,也是主人活动、会客的地方。两边是用来居住的厢房。正房、厢房的门窗上雕的花纹依旧清晰可见,凹凸有致。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后院临江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洗衣。那一砖一瓦饮尽了沧桑岁月,带着经年的厚重感呈现在我们眼前,以沉静的姿态诉说着时代的起落更迭。 对于小镇而言,游客只是一个个穿行而过、稍作停留的路人。他们经过这里,只是为了拍照留念,然后分享到网上,过不了多久便将其抛于脑后,再次寻找新的景观。我知道自己对它的认知仅仅是冰山一角,小镇的美也绝不仅限于照片上定格的那一瞬间,所以我没拍下任何一张照片,就这样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因为真正的美得用心来感受,照片还原不出它的历史和色彩,当然也不止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