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层级联通医疗体系 |
|
◎李振江 |
当前,“看病难”问题已成为我国民众最为迫切的民生问题。众多患者从各地涌向大城市大医院,这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使大医院不堪重负。 “看病难”归根结底是由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造成的。按照市场规律,越是稀缺资源,要想获得,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医疗服务并非一般性的市场行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命健康权是政府的责任。 建议: 1.继续推行分级诊疗。目前分级诊疗并未真正落实,究其原因,一是基层医疗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二是各级医院定位不清晰,体检、慢病管理、常见病基层医院看,三甲医院也做。建议对我国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定位和职能进行规范,特别要加强二级医院的建设与投入,使二级医院发挥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的职能;筑牢基层医疗的网底,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侧重于全科能力和诊断筛查能力的培养,做好社区服力和慢病管理、家庭病床和筛查转诊。 2.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并在医保、人才引进、设备购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在一些地区的农村,一些个体开业的医生和周边居民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基本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陪送诊,能够提供出诊、大医院陪诊等个性服务。而在城市,高端医疗风生水起,但是面向普通民众的部分替代公立医院职能的民营医疗机构不多。究其原因,在于医保、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的限制,令社会资本只能涌现于极高端医疗服务和不孕不育这些疑难病的医疗。国家应当提供给公民基本医疗保障,但高端医疗、个性化的医疗需求不应当由公立医疗机构来满足,而应由社会资源提供相应的服务。 3.提高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待遇。目前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待遇偏低,与其付出的体力劳动、智力劳动不相匹配。也正是由于基层医生待遇偏低,导致优秀的医生纷纷涌向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无法从实质上得到提高,使得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也导致了看病难的现象出现。 4.鼓励优秀医生下基层,并在职称评定、晋升上予以倾斜。鼓励医生到基层去,能够从供给侧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解决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看病难的问题。同时,要在职称评定、晋升上对到基层工作的医生予以倾斜,增强优秀医生到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在医疗体系内建立互认的检查、诊疗及资源共享机制。目前的医疗体系内,在某一家医疗机构所作的检查及诊疗结果到另外一家医疗机构却很难得到认可,往往要求患者重复检查,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甚至还会延误病情。建议在医疗体系内建立互认的检查、诊疗机制,这对于节约国家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负担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在医疗体系内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将高层级医院在诊疗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与基层医院共享,进而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满足百姓的就医需求,增加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