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14期(总第230期)->形象展示->推进全域覆盖建设“四美”乡村
推进全域覆盖建设“四美”乡村
——石家庄市栾城区“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石家庄市栾城区位于河北省西南部,辖4镇3乡173个行政村。2013年以来,栾城区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坚持以全域推进为综合抓手,按照“环境美、生态美、产业美、精神美”的要求,以及“一年重点突破,两年整体推进,三年覆盖全区”三步走行动计划,由点到面、连线成片, 2015年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
  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确定了“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势利导”的指导思想。不造“盆景”重普惠,按照不同村庄的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经济实力、群众意愿,将全区村庄划分为4类,分别确定不同层次的提升目标。重点村和区位特殊的一类村率先完成15件实事;基础较好的二类村完成净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和厕所改造等6件实事;其它村完成“四清”、村庄绿化、厕所改造3件实事。
  确定了“建管并重,净绿先行,精品示范,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为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监督与管理,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办公室。同时,把净化和绿化作为两项兜底工程,坚持多植树,见缝插绿,以绿遮陋,以绿取胜。坚持典型示范,全区先抓东部示范区,各乡镇抓示范片,各示范片抓精品示范村,各村抓精品示范街道。
  “四美”并重,多措并举,谱写乡村蝶变华美篇章
  加大基础建设,实现美丽乡村“环境美”。连续三年投入专项资金,集中开展“一清三化”,即农村积存垃圾大清理和街道硬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通过PPP模式,实现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行全覆盖,173个村实现了无积存垃圾。同时主街道全部硬化,小街巷普遍硬化,153个村实现夜间路灯照明;西部形成了白墙红顶二层小楼建筑风格,东部形成白墙灰瓦建筑风格;集中力量实施村口改造,建成各具特色的村庄标识,利用闲置地改造绿地游园,美化生活环境。
  完善民生工程,实现美丽乡村“生态美”。在规划上,坚持“乡村风情、城市品位、各美其美、城乡一体”,形成“全区一张图、一乡一幅画”;在绿化上,推进庭院绿化、巷道绿化,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街景;在改水上,建设联村供水项目,改造村内供水管道,安全饮水率达100%;在改厨上,推广新型能源和新型炉具,发展农村天然气、沼气,日常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5%以上;在改厕上,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力度,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培育建设主体,实现美丽乡村“精神美”。美丽乡村创建是政府主导下农民唱主角的民心工程。栾城区广泛发动群众,把美丽乡村建设从物质层面向精神领域扩展,通过开展“美丽乡村、美丽街道、美丽庭院、美丽心灵”活动,引导群众革除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
  强化产业经营,实现美丽乡村“产业美”。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搞好长效维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做好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两篇文章。在现代农业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累计发展百亩以上农林园区46个,带动周边村庄农民就业增收。在乡村旅游上,依托美丽乡村,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借助“三苏文化”、草莓采摘、通用航空和味道府酒业等旅游资源,突出“一轴(衡井线)、两园(西部万亩樱桃园、东部万亩草莓蔬菜采摘园)”,拓展休闲观光、度假养生、工业旅游等复合式旅游业态。
  创新机制,长效管理,保持美丽乡村发展活力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来抓,从区四大班子成员到乡镇党政一把手,从区直单位负责同志到村“两委”正职,都承担相应工作任务。发挥大督查机制作用,将美丽乡村列为重点督办内容,纳入乡镇、部门目标考核体系,提高分值权重,形成了合力抓工作的浓厚氛围。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抓好党建保障,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和法治治理,做到有专人负责,有制度约束,有资金配套,巩固改造提升成果。针对 “美丽乡村”建设筹资渠道不宽、资金“瓶颈制约”明显等问题,2013年以来区财政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以启动资金和奖补资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企业能人投资3亿多元。
  石家庄市栾城区先后荣获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等称号,该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