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重奖“状元房”催生教育乱象 |
|
◎方山樵 |
据广东省恩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官方微信消息,广东省高考成绩6月25日放榜,恩平黄冈实验中学高三(1)班伍正涛以总分620分成为该市理科状元,由于在全省中的排名比该市文科状元靠前,根据该市某地产公司高考奖励金和扶困助学金的相关规定,今年恩平市某地产公司奖出的133㎡的“状元房”由伍正涛获得,这也是恩平连续第二年奖出“状元房”。 看到重奖状元一套房,很多人都会想起了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老话,如今想来,这句老话一点也不虚,只要考得好,一切都有可能,至少在广东恩平是这样的。从表面来看,在重奖“状元房”中,商家博名,状元获利,各取所需,确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企业重奖高考状元,不管其动机如何,我们都不能过分地指责,企业毕竟不是教育部门,能奖励赞助学子们就是好的,他们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普降甘霖”。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种过分关注、重金奖励,不仅会让教育不公平的鸿沟越拉越远,更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功利化,催生各种教育乱象,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全面发展。 真正的教育评价应当是失学率的减少,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读上书,才更能体现教育权利的公平,而不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打造“状元工程”。对于教育奖励而言,更应当着眼于扶持优秀贫困生,这是公认的社会价值取向。有些优秀贫困生完成四年大学学业的确存在巨大的经济困难,需要社会支持。而当教育奖励只认状元,只看成绩,其结果是除了功利和企业借机炒作给自己贴金以外,没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也与扶持贫弱群体的价值共识背道而驰。 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在重奖状元的推动下,会催生为重奖而读书的思想,这无疑是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既有违教育本义,又有损受奖学生自身的长远利益,催生出一些社会怪相。其实,高考取胜只能算是十多年寒窗苦读后的首战告捷,即使考上清华、北大,“高考尖子”或“状元”掌握的知识仍是“纸面功夫”,尚未对社会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贡献。可以说,仅凭考了一次状元,就给予“雷人”的重奖,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对学生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过分看重一些外在的金钱、名誉、声望、地位等因素,而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需要却缺乏一种足够的关注,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长此以往,中国教育终将沦为分数厮杀的名利场,所贡献于未来的,或许是更多的利己主义者。 谨防重奖“状元房”催生教育乱象,首先需要我们淡定地对待各种考试状元。对于高考“尖子”或“状元”,不是不能奖,而是应节制有度,应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尤其要端正态度,不要大肆炒作状元,不能把状元当成招揽生意的金字招牌。要知道,过度炒作的结果会使状元失去应有的味道,甚至于最后会耽误考生的青春和前程,把考生变成“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它山之石,或可攻玉。在国外,关于学业成绩的处理方式似乎略显“低调”。他们从来不会将排名第一的人员名单昭告天下,而仅仅是对考生本人透露。淡化分数,强调个性化发展,早已成为国外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我们在对待状元方面也应该多些低调与淡定。 同时,我们的企业家如果真的愿意回报社会、奉献爱心,希望促进当地和家乡教育发展,并不一定非要采取这样一种重奖高考状元的方式,而应把眼光投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个着力点上,去资助一些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读书的学生。只有从最基础的教育公平着手,一步步地推进,以稳扎稳打的心态和步骤投资于基础教育设施的完善、师资力量的提高,让善款用到善处,让善款体现最大的善意,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才能够收获更大的可持续的社会效应,并凸显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如此一举两得,岂非功德无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