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15期(总第231期)->历史与人物->孝庄文皇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孝庄文皇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陶诗秀
  历史上真实的孝庄文皇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孝庄文皇后(1613~1688年),姓博尔济吉特氏,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孝庄十三岁时嫁与皇太极为妻。皇太极称帝后,封为永福宫庄妃(皇后是其姑母孝端)。子福临即位,尊为皇太后。孙玄烨嗣位,尊为太皇太后。崩后谥孝庄,因其夫谥“文皇帝”,儿、孙都即帝位,故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自幼“无他玩好,而独嗜图史”,颇通治国之道。她以其过人的胆识和驾驭局面的能力,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加之性格坚毅,处事果断,从而完全控制住皇室,并成功地辅佐两代幼主巩固、加强其统治地位,度过了清初由乱到治的历史时期,也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太宗皇太极突然暴病而亡。因未立太子,“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一场对帝位的剧烈争夺,随即展开。当时的主要竞争者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豪格叔侄二人。正黄、镶黄两旗的人誓立太宗长子豪格(女真人尚黄,在女真八旗之中,两黄旗原是由皇太极亲自率领的,所以最重要),索尼、鳌拜等人“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欲立肃王(豪格)为君”,而两白旗的人则力主拥立太宗之弟多尔衮。双方处于僵持不下的紧张态势,几至火并。八月十四日,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议立嗣君。当天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令两旗巴牙喇兵(精锐内兵,即护军)撑满弓搭上箭,摆出兵戎相见之势。会上,最忠心于豪格的启心郎索尼,与最粗鲁的巴图鲁(意为“勇士”)鳌拜,都强调要“立皇子”。后来,更有两黄旗“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我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面对剑拔弩张的形势,多尔衮感到力量上不占优势,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提出一个折衷方案:立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辅政。这样既否定了立豪格,又便于他控制弄权,同时,还表明自己并无嗣君之意,从而提高他在诸王贝勒大臣中的声望。就是说,这个结果,对于多尔衮来说,既打击了政敌,又获得了实权。然而他毕竟未能登上皇位,所以内心仍“颇不悦”。此次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孝庄了。据说,在整个过程中,她“施展巧妙的政治手腕”,做了大量“笼络各方力量”的工作,结果不仅阻止了一场自相残杀的内讧,使满洲贵族内部的公开分裂得以避免,而且乘机扶立了自己的儿子福临。此时正当清军入关的前夕,皇位继承问题的解决,对于下一步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可谓关系重大。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五日,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同居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多尔衮摄政后,很快便集大权于一身。第二年,他乘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之机,果断率军进入山海关,并一举击溃李自成亲率的二十余万部众,迅速进抵北京。五月初二日,多尔衮乘辇由朝阳门进城,至武英殿升座,“故明众官俱拜伏,呼万岁”。随后,数年之内,他指挥各路大军,扫荡李自成、张献忠,掳福王、降潞王、逐鲁王,直至削平闽、粤,大刀阔斧,纵横捭阖,建立了煊赫一时的武功。毋庸说,“多尔衮是清帝国的实际创造者”。在内政方面,他则以摄政王之尊独秉大权,“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多尔衮)专掌之”。他威权自专,高下在心,“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肆无忌惮地排斥异己,植党营私。他所深嫉的豪格,虽“征剿”张献忠有功,也予以毫不留情的打击。豪格心腹俄莫克图等人均以“附王为乱”处死,豪格本人也差一点送命,“诸将请杀虎口王(豪格)”,只是由于福临涕泣不食,豪格才得以免死,然而不久还是在禁所死掉了。他的妻子也被多尔衮接去,作了侧室。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多尔衮才是实际上的皇帝。为了尊崇多尔衮的地位,顺治元年(1644年)一月,由礼部议定摄政王居内及出猎行军的仪礼,诸王不得平起平坐。十月,加封为皇父摄政王,建碑纪绩。顺治二年,命史官按照帝王礼制为他记起居注。三年,他将应贮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四年,停止御前跪拜礼,甚至“服皇帝之服装”等等,其觊觎之迹,日趋昭然,宫廷政变随时有可能发生。
  鉴于当时情势,孝庄既要依靠多尔衮打天下,又要遏制其野心,保住儿子福临的帝位,利用感情笼络当是她所能采取的一个有效方法。据清人许指严的《十叶野闻》载,多尔衮“夙见信于博尔济太后,乃献计用摄政制,而许以内权让后,一如太宗生时。且其利益有突过者,故博尔太后深喜之”,“出入宫禁,如履帷闼”;蒋良骐的《东华录》说,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这就牵涉到一个三百年来的大疑案,即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的问题。尽管孟森曾著长文力辩其无,而多数人还是信其当有。李鸿彬在相关文章的附注中列举了四条理由论证其事,黎东方则在《细说清史》中以通俗口语叙述之,生动幽默,要言不烦,特转录于下:
  他有没有在皇太极死后,与皇太极的寡妇、顺治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正式结婚?有关的官方材料,早已被乾隆一代的君臣销毁干净。今天我们所能依据的蛛丝马迹,仅有张煌言的四句官词:“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眷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虽是清朝的敌人,但为人正派,非一般捕风捉影、恶意中伤的造谣专家可比。
  值得指出的是,皇太后当时并非鸡皮鹤发的老妪,而是三十一岁的少妇,比多尔衮还小一岁。
  另一件足以令人奇怪的事是,在多尔衮死后,皇太后被迁出皇宫,到多尔衮的“睿亲王府”去住。
  当年,努尔哈赤死时,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氏,被若干王子与大臣们逼迫自杀,殉葬……
  皇太极暴死之时,多尔衮扶立六岁小侄儿福临,尊庄妃为孝庄太后。从此,他出入宫廷,毫无顾忌。
  其实,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原是蒙族和满族的传统习俗,并不足怪。清军入关后,渐染汉俗,时间愈久,封建名教纲常的影响愈深,以为同嫁父子兄弟乃乱伦陋俗,故讳言其事。说清这个问题,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等诸多疑问便可迎刃而解。而从本质上看,孝庄之与多尔衮结合,显系一桩各怀目的的政治婚姻,以实际效果论,也确实起到了延缓和阻止多尔衮谋篡的作用,他始终未能得逞。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喀喇城围猎时摔死。其后不久,孝庄积极支持诸王贝勒大臣起来揭发他生前“谋逆”之罪,授意顺治帝下诏削其尊号,籍没家产,平毁坟墓。据《鞑靼战记》记载,毁坟时,“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对其亲信党羽则或处死或贬黜,从而使顺治帝的皇位得以巩固。
  自此,孝庄辅助其十三岁的儿子福临开始亲政。
  由于此前多尔衮有意采取放纵态度,福临从小未经过系统的教育,对汉文尤为陌生,以致亲政后“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孝庄要求他努力学习汉族文化,从汉文典籍中吸取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于是福临在母亲督导下发愤读书,每日除处理军政大事外,即埋头攻读,有时五更起读,至天宇空明,能够背诵,方始罢休。
  为了加速统一全国,孝庄积极团结汉族降臣,使他们为清王朝效力。如定南王孔有德被李定国围困桂林自尽后,孝庄将其女儿孔四贞作为养女“育之宫中,赐白金万两,岁俸视郡主”;为了笼络平西王吴三桂,她甚至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嫁给其子吴应熊为妻。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率十余万大军伐清,一路势如破竹,于七月一日兵临南京城下。清朝在江苏、安徽的官吏望风而降,江西、浙江等省也有举旗响应的,可谓声势浩大,举国震动。据说当时顺治帝已打算放弃关内,逃往辽东,为此受到孝庄的斥责;随后便要率大军亲征,又被批评为鲁莽轻动而加以劝阻。刚好郑成功由于心慈而误中两江总督郎廷佐的缓兵之计,居然允准他所要求的三十天限期,暂不攻城,结果坐失良机,给了孝庄以调兵遣将的时间,清朝很快恢复了对江南地区的统治。
  虽然孝庄的坚强性格使她在很大程度上驾驭了自己的儿子,然而她的武断却又有时使他们母子间关系紧张。孝庄为顺治帝所选立的皇后是她的一个侄女,但顺治帝十分厌恶这个女人,并于顺治十年(1653年)他15岁时,不惜违抗母命,十分执拗地将其皇后封号废掉了。后又册立了新皇后,这次是孝庄的一个孙侄女,即孝惠皇后,不过顺治帝还是对其毫无感情。而后来他所迷恋的董鄂妃(原是其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孝庄却不喜欢。
  顺治帝于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死于天花。他在遗诏中说:“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顺治帝的早亡对孝庄打击是很大的,时人张宸记述他所亲见的情形说:“……遥闻宫中哭声,沸天而出,仰见皇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门台基上,南面,扶石栏立,哭极哀。”
栏目责编:王玮
投稿邮箱:wangw@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