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16期(总第232期)->历史与人物->孝庄文皇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二)
孝庄文皇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二)
 
◎陶诗秀
  孝庄接受了太祖、太宗未立嗣子的历史教训,当顺治帝病重时,即与之商立继承人。顺治想立次子福全,可是孝庄坚持要立第三子玄烨。征询“通玄教师”汤若望的意见,他也建议立玄烨,理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获得了终身免疫力。最后顺治遵从母命,在遗诏中宣布由八岁的玄烨继承皇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内大臣”辅政。
  玄烨的母亲佟佳氏是汉人,当初地位不高,玄烨成为皇帝后,她才被尊为慈和皇太后。可是孝庄喜欢她。据传,有一天她到孝庄房中问安,孝庄仿佛见到有几条龙盘旋在这个年轻女人的外衣上,为之惊讶不已,并说当年自己怀顺治帝时,也出现过这种非凡景象。于是她向儿媳预言说,异日生子,“必膺大福”。尽管这类传说不足凭信,却表明孝庄从一开始就对玄烨抱有好感。玄烨十岁时,生母病逝(谥孝康),此后他就由祖母教养,正如其日后所述,祖母从他幼年起就不遗余力地培育他,对他严加管教。他追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因而,祖孙二人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孝庄经常向康熙讲述一些她所理解的治国安邦之道。据说康熙即位不久,一次孝庄问他作为皇帝有何抱负,他回答说:“卜无他欲,惟愿天下治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孝庄听罢大悦。据《清史稿》记载,虽然“太后不预政”,但“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许多政务的处理与孝庄的意旨是分不开的。她曾教导康熙说:“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有时还形诸笔墨,以书面形式对他训诫:“自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君临其上,生养抚育,无不引领而望。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
  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专权。他广植死党,排除异己,“相好者荐拔之,不相好者陷害之”,“文武各官,尽出伊门”,而且横暴妄为,忤己者辄置之死地。康熙五年正月,鳌拜立意要翻20年前多尔衮主持圈地的旧案,认为当初分配不公,执意要将镶黄旗和正白旗的土地重新圈换。主持此事的官员们经实地勘察,发现难于施行,即上疏恳请停止圈换。鳌拜大怒,竟然矫旨(假托圣旨)将其论绞。次年七月,康熙亲政,鳌拜之专横却更甚于前。同月,他以“怨望”(对皇上埋怨、失望)、“不愿归政”、“有异志”等罪名,拟将政敌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并灭其族。康熙“坚执不允所请”,鳌拜竟然撸起袖子,气势汹汹地向前与之“强争累日”,最终康熙仅仅把苏克萨哈一人由凌迟改为绞刑,其他都照准了。他经常在皇帝面前施威震众,嚣张跋扈,凡事与其党羽在家定议后施行,根本不把已亲政的康熙帝看在眼里,甚至发展到图谋篡位。在这段艰难时日里,孝庄与康熙采取的策略和步骤有三:
  一是隐忍。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因曾治好过孝庄侄女(顺治皇后)的病,被孝庄认做义父,顺治帝则亲切地称呼他“玛法”(爷爷),对其备加宠眷。康熙三年,杨光先在鳌拜等人支持下向礼部呈《请诛邪教状》,诬告汤若望等传教士窥伺朝廷机密,图谋不轨,朝廷随即将其下礼部会鞫,次年,判凌迟处死。同时宣布禁止天主教。孝庄为避嫌“预政”而未贸然出面干涉。但事有凑巧,正待最后判决之际。北京连日强烈地震,辅臣们迷信,以为触怒天帝,于是奏请太皇太后“懿旨”定夺,孝庄这才申饬说:“汤若望向为先帝信任,礼待极隆,尔等岂俱忘却,而欲置之死耶。”随即令速行释放。但汤出狱后不久就死了。
  二是在朝中争取支持者,培植与鳌拜抗衡的势力。有三位朝臣在与鳌拜的权力斗争中功劳卓著,这就是索额图、明珠和熊赐履。正是由于他们的齐心协力,孝庄和年幼的康熙才顶住了鏊拜在政治领域形成的严重威胁。
  三是等待时机成熟,一举铲除。鳌拜党羽遍布内外,身居要职,若明降谕旨,外廷拿问,“恐不免激生事端”。且鳌拜孔武有力,久经战阵,捉拿亦非易事。于是,在孝庄与亲信大臣索额图等人密谋策划下,制定了一个周密计划:让康熙召集一些王公大臣的少年子弟作为侍卫,在宫中“日习布库(摔跤)为戏”,并不避讳鳌拜。鳌拜以为少年皇帝弱而好弄,乐此不疲,也不加防备。这些少年侍卫中,一个叫拜唐阿的,力气最大。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初三日,鳌拜照例入宫,康熙使个眼色,拜唐阿迈步向前,出其不意,把鳌拜揪住,摔倒在地。众少年一拥而上,将其捆个结实。可叹鳌拜一代名将,被擒于小儿之手。经大臣会议,审实鳌拜有三十项大罪,应该灭族。鳌拜掀开衣服,让康熙看他当年为救其祖父太宗皇帝留下的伤疤。康熙命革其职,籍没拘禁,其子亦免死拘禁。另外,对其亲信党羽,俱加逮捕惩处。由此可以看出,孝庄确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不费一兵一卒,就把不可一世的鳌拜清除了,从而为年仅十五岁的康熙亲自主政铺平道路。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大清朝又陷入为时八年的战火之中。其间,孝庄十分关心战局进展,经常询问前线的情况。她体念从征将士的劳苦,多次散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亦常“发帑振恤”。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也乘清军无力北顾之机,兴兵作乱,使清王朝南北受敌,并严重威胁着京师的安全。早在布尔尼叛乱之前,康熙就已获悉他们缮治兵器,企图谋反,便与祖母一同商讨对策。孝庄认为,“事尚未露,不便遽加之兵”,以免激而生变;当她得知叛乱已经发生,便建议派大学士图海前去镇压,认为图海“才略出众,可当其责”。于是康熙“立召公,授以将印”。但当时“诸禁旅皆南征,宿卫尽空”,所以图海“奏请选八旗家奴之健者,得数万人”,把他们编成部队,开赴辽西前线。图海“率众夜围其穹庐,察哈尔部长布鲁尼(即布尔尼)不及备,仓卒御敌”,大败而逃,后被杀,叛乱平息。由此可以看出孝庄的知人善任。平定布尔尼叛乱为清王朝解除了京师之危,使其摆脱了南北夹击的困境,从而可以集中全力去平息三藩之乱。
  孝庄晚年,年迈体衰,经常患病。康熙对祖母的健康格外关心,“他一旦得悉太皇太后稍有微恙,就要不断地向她请安,甚至忧心忡忡,中断了狩猎,以每驿程六十至八十清里的速度回京探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年底,孝庄病重。康熙废寝辍食,衣不解带,日夜守护着祖母。在孝庄垂危之际,他为挽救祖母的生命,率领朝臣步祷南郊天坛。他亲制祭文祝祷,说祖母对他的“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臣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要求上天“悯念笃诚,立垂昭鉴”,甚至表示“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辞义恳笃,感情真挚。
  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逝世。康熙悲痛欲绝,整天沉浸在悲哀之中,他称赞祖母孝庄说: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育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方在冲龄(幼年),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
  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孝庄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政局变化,精心扶立两个幼年皇帝主政,在协调满族贵族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栏目责编:王玮
投稿邮箱:wangw@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