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17期(总第233期)->法治锐评->“禁奢令”要靠制度落地有声
“禁奢令”要靠制度落地有声
 
◎蔡建军
  由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向社会公布了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并于7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中央行政单位将执行严格的统一标准,“豪奢”超配办公设备、家具等行为再也行不通了。
  “奢华办公”让人一看就是高端大气,再看就是“闪花眼”,毕竟都是纳税人的钱购买的,群众当然看不惯,嗤之以鼻也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官员却认为,只要不拿到自己“口袋”里,“适度的消费”理所应当。反映在办公设备的使用上,就存在着要么没标准,即使有标准也不是硬杠杠,互相攀比,使用无度,不以为然。
  成由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因奢靡而败亡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行政办公“禁奢令”的公布,无疑是对官员办公室奢靡之风的一种制度上的“刹车”。
  显然,官员履职的关键在“人”不在“物”,没有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即使拥有再庞大办公场所和豪华家具也无济于事,相反却只能滋生出功利与慵懒。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干部还需破除“本领恐慌”,努力学会以信息化思维从政理事,让现代化办公设备充分发挥效力,才能避免办公设备成摆设、变“装饰”。
  “政府过紧日子,群众才能过好日子”,政府机关需要面子,但是这种面子不是高档和奢侈的反映,而是优质服务的提供,百姓才能为其喝彩,否则,只会让民众反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禁购“豪奢”配置,能让行政单位办公室“轻装简从”。实质是公务支出趋于科学化的理性回归,真真正正使政府做到务实清廉。这既是继续落实八项规定和坚定不移反“四风”的现实需要,也当为践行“政府过紧日子”承诺和进一步压缩奢侈浪费空间的题中之义。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们不缺少制度,而是缺少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较真。“豪奢办公”远去不仅仅需要靠官员的自觉、官员观念上的改变,更需为官员带上“紧箍咒”,不要再妄想钻制度的漏洞为自己的铺张浪费买单。此次标准的出台,在内容的严苛之外,还要在实践中加强检查和监督,令其真管用。
  首先,坚持公开透明。把“禁奢令”落到实处,就要从根本上抑制“求新求高”的冲动,就必须将其与政府信息公开结合起来,方可杜绝办公设备配置上的微腐败,擦亮“节俭从政”的金字招牌。对采购渠道、采购流程、商品型号与价格进行详细记录,将政府采购行为晒在阳光下,让公众监督。建设透明政府、阳光政府,是公众的最重要诉求之一。可以说,这一诉求,没有终点,是个永远在路上的命题。
  其次,扎牢制度“篱笆”。严格管理制度,完善、细化监督机制、评估机制,定期对采购行为进行核实,防止记录作假、瞒报虚报,对采购行为的真实性进行判定,以保证节俭的“真材实料”,给公众一个廉洁自律的满意答卷。要发挥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作用,找到“抓手”、扭住“源头”,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来守住“禁奢令”的红线。
  最后,责任追究跟进。尤其要明晰各地各部门责任界限,建立严格的责任终身追究制,否则办公设备家具红线的实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要防止标准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看着美好。要对奢侈浪费的违规行为、无视法纪的微腐行为坚决处理,以儆效尤。
  毋庸置疑,禁购“豪奢”配置的初衷值得点赞,但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而要形成一种风气,只有从党员领导干部方面抓“上行”,才能形成“下效”的良好效果,才能打造清廉为民政府,让国家的精神脊梁屹立不倒。
栏目责编:陆京慧
投稿邮箱:ljh@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