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沉得下留得住干得好 |
——重庆南川公安创新机制做实做好群众家常事 |
|
◎吴晓锋 |
梁磊是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东城派出所的一名“80后”社区民警。和一般民警有点儿不同的是,他还是个“媒体人”,是一家社区小报的创办者。民警为什么“不务正业”办起报来? 原来,由于其所在警务室辖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多,无法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体与他们进行沟通,梁磊便自发创办了社区小报“北郊家常事”,发布警情提示,展示公安工作,内容生动亲民,深受群众喜爱。 在南川区公安局,这样创新工作机制、专注社区警务工作的民警不只梁磊一个。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把社区警务作为强基层、打基础的主要抓手,延伸服务触角,加强安全防范,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目标。2015年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南川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5%。 创新保障机制 让民警更专职 “社区民警处在直接面对群众的最基层,所做的工作非常平凡,没有刑警的惊心动魄,没有特警的雷霆万钧。”5次被评为“社区民警之星”的“90后”民警张光一说。 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干得好的专职化社区民警队伍,是加强派出所工作的关键。南川区公安局局长王立说:“我们把社区警务工作作为南川的民心工程,与其他社会治理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并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物往基层流,保证社区民警真正扎根基层。” 如何保证民警扎根基层?南川区公安局出台《加强专职化社区民警队伍规范化建设七条规定》,规定新进民警一律充实到基层派出所,明确在社区民警岗位上工作年限不少于5年。在警力不足情况下,南川区公安局择优选用了民警63人、辅警80人担任社区警务工作,并配备警用装备,落实办公经费,切实从人、财、物全面给予保障。 2015年,南川区公安局评选“社区民警之星”60人次,选拔任用优秀社区民警1人,其中两名民警被评为全市优秀社区民警。 筑牢平安防线 让群众更安全 随着南川“工业强区、旅游名城、生态花园”发展战略的强力实施,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大量新居民涌入,各类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社会治安形势面临新挑战。 面对复杂化的治安形势,南川区公安局重点围绕“人、事、地、物、组织”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确保对辖区情况“底数清、情况明”,为破案、维护稳定等工作提供支撑。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南川公安累计录入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等信息约15万人次(户);2015年录入社会资源信息43大类250多种1200余万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510条,报送综合研判报告470篇,利用采集的信息精准打击嫌疑人174人、破案500余件,抓获在逃人员19人。 光靠“信息战”还不足以守住平安。南川区公安局严打“两抢一盗”、进村入户宣传、最大限度屯警街面,同时组建了50人的社区专职巡逻队,对街面、背街小巷、建筑工地等重点发案地区实行弹性错时巡逻防控,并将警情月发案升降率与队员奖惩挂钩。巡逻队组建以来抓获现行嫌疑人23人,协助破案50余起,受理群众求助36起,南川城区发案率下降17.5%。 除了开展“信息战”、组建“巡逻队”,南川区公安局还与社区干部、治安积极分子、企事业单位一同组建了“红袖标”社区义务巡逻队、保安巡防队、矛盾纠纷联调联处队、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义务咨询队,开展“邻里守望”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延伸工作触角 让服务更贴心 “梁警官,我户口在大有镇,到东城派出所能换身份证吗?”“办护照需要带哪些资料呢?”……一个个问题从梁磊的微信对话框中弹出。这是他组建的“你平安我心安”微信群,梁磊每天都要花至少半小时为群里100多人答疑解惑、发布警情提示、讲解安全防范知识,他们都是所在辖区的群众。 像这样的通讯群南川区公安局已开通18个,此外还有21个微博账户。南川区公安局借此延伸服务触角,构建起“微管理、微互动、微服务”新型微警务体系。 除了警务上网,南川区公安局还推出了外事报备、送证上门、一次性告知等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代理户籍业务累计6500余次、送证上门300余次,把派出所建在了群众“家门口”。 群众的小事就是公安工作的大事,家长里短、扶贫帮困也是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南川区公安局结合扶贫攻坚行动、“党员干部进社区”等活动,组织社区民警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局社区民警帮扶困难群众500余人,解决群众难事1000余件。 (摘自2016.08.18《法制日报》) |
栏目责编:马丽宽 |
投稿邮箱:malikuan@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