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江南小镇“古北口” |
|
◎张冬娈 |
身处北方,对江南秀色一直心向往之。直到站在古北水镇外面狮子桥上的那一刻,我才知道,也才相信,在北方也能一睹江南风光。 是的,我被眼前出现的这幅江南风景图震撼了:曲折而又开阔的河道里,碧绿澄澈的河水从容静卧,没有一丝波澜。西岸,两排高大笔直的银杏树静静地挺立着,金灿灿的扇形叶片,密密地挨着,似乎把它们周围的空气也染成了一片金黄,与河对岸那些古朴典雅的白墙黛瓦互相映衬,清新而又明艳。河水绿得让人心醉神迷,清得能照出岸边各种美好事物的倒影,以至于找不到岸与水的分界线。二者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让我觉得自己一不小心就走进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里。 感叹着,流连着,拍摄着,进入古北口驿。 向前没走几步,脚下的石板路就一分为二,变成两条。因为想去攀登司马台长城,所以就按照路标指示牌一路向东走。 进入南天门。眼前出现一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是形形色色的商铺,房屋一律是青砖灰瓦,斗拱飞檐,门也是沉旧而又古朴的木板门。一眼看去,就像一位饱经沧桑仍屹立不倒的老者,向游客述说着曾经的繁华与历史的沧桑。 成衣铺、灯笼铺、风筝铺等各种商铺应有尽有,还有个商铺专营各种手工编制的器具:笸箩、斗笠、背篓、竹筛等不一而足;浅山茶馆、英华书院、司马缸酒楼、杨令公客栈……这些只有在古装戏里才能见到的场景,就这么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亦真亦幻。 以商铺街为主干,沿着向南的小巷,可以看到碧绿如翡翠的汤河。河对岸青翠峭拔的山岩间,一条细瘦的清流歌唱着,喷珠溅玉般从山顶俯冲下来,扑入汤河温暖的怀抱。那一刻,让我想起郦道元在《三峡》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描写。而那些向北的小巷,则通往一条河道,虽宽不足丈,但河水却依然绿得纯粹,绿得彻底,绿得让你不忍伸手去触摸。彼岸垂柳依依照影,此岸木椅弯弯静卧;水面偶见荷叶亭亭立,又有石桥巧相连。 街道繁华喧闹,小巷幽静安宁,火红的爬山虎不挑不捡,随遇而安,使寂静的小巷更寂静,让喧嚣的街铺更喧嚣。 沿着悠长的石板路,时而前行,时而拐进旁边的小巷。越往里走,小巷越幽深。很多民宅都人去屋空,厚重的木板门被铜环铁锁牢牢锁住,木格子窗棂后面是厚厚的毛玻璃,很难看清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于是轻叹一声,转身出来继续前行。 不知不觉间来到杨无敌祠。步入其中,但见老令公杨业跨马横刀,位于正中,一缕长髯,飘洒胸前。八个儿子分列两旁。杨延昭手握银枪,英气逼人。遥想当年,父子镇守此地,与辽国多次交战,屡战屡胜,吓破敌胆,获得“杨无敌”美誉。如今,这些历史的烟尘渐行渐远,而杨家将也因为忠诚爱民,战功赫赫,被载入史册彪炳千秋。 出了杨无敌祠,看看时间已近下午四点,便赶紧加快脚步,向司马台长城检票口走去。 检完票,经过一段木阶梯,就走上一段水泥路。左侧,是峡谷,谷内水声潺潺,清波回旋,从鸳鸯水库流出来的碧水汇入古老的汤河。右侧,是山坡,各种红的、黄的、红黄绿相间的秋叶五彩缤纷。被风吹落的红叶随意地洒在地上,有种“落红成阵”的震撼。 踏上司马台长城台阶的一刹那,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豪情。沿着陡峭的台阶一路上行,脚下是斜斜的台阶,两旁是断壁残垣;有的地段竟然没有一点护墙,如果走得太靠边了,就有失足跌落悬崖的危险,怪不得它的险峻早已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我几乎用尽了全身力气,终于登上了第十座城楼。站在这座虽残破不堪却有着悠久历史的明长城上向下望去,真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汤河碧透,乌篷悠游。整座小镇依在大山的臂弯里,安静恬淡,享受着山的护佑、水的浸润。古老的汤河就像一条碧绿的玉带,曲曲弯弯,把小镇围在中间。如今,历史的烽烟早已远去,目之所及尽是如画的江山。 从长城上下来天已擦黑,小镇里各种灯次第亮起,点亮着小镇的夜色。看着岸上水里那些火红的、金黄的灯光,以及月光在水里的倒影,不由得想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像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大概就是这样的感受吧。 在古北口镇行走,既能感觉到江南小镇的飘逸灵秀,又能领略到北方重镇的刚劲巍峨。北国的雄健和江南的柔美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刚柔相济,让人如同行走在美丽的梦境里,久久不愿醒来。 |
栏目责编:陆京慧 |
投稿邮箱:ljh@hbrd.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