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期(总第241期)->随笔杂谈->传统文学遭遇网络世界
传统文学遭遇网络世界
 
◎汤云明
  一位文学期刊编辑朋友问我说:“近几年文学期刊一直都在走下坡路,基本上所有杂志都在寻找新的出路,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我回答她说:“以前是以纸刊为主,看来以后只能是为辅助了,我也是传统思想的人,很在意纸刊,但也没有办法,都是网络惹的祸。但我始终认为,网络只是文学的大海,最后的金砂,还是要沉淀在纸刊上而成为历史。”
  的确,网络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文学作品的写作和传播方式。网络兴起之初,文学期刊建个网站大多是为了把刊物的内容发到网络上进一步展示。而今,文学期刊办网站,是为了在网站上海选稿件,再把好稿子刊用在纸刊上。不少刊物还开办了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与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渠道。纸刊由于编排、制作、运输、发行的成本太高,在时间上也严重滞后,它的作用和地位也就越来越降低了。造成了纸刊发行量小,难以维持生存,这些年,国外的好多报纸杂志都改成了只出电子版,而不出纸刊了。
  网络还改变了文化知识的载体。以前,形容一个人书多、学问多可以用“汗牛充栋”“满腹经纶”来表示,现在不是这样了,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比一个大型图书馆的容量还多。而家里的书柜或所存图书,在功能上更多的成了一种装饰和摆设。书柜甚至于成了陈列其它东西的货架。现在的书房里可以没有文房四宝,可以没有书柜、书本,但不能没有一台电脑。
  记得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为了积累文学、社会、科技方面知识,经常在一本本笔记本上抄录,生怕以后用到时找不到。没想到,几十年以后,这些笔记本根本没起任何作用。要查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要查个历史事件、要查个地名以及这个地方的任何资料,网络上统统都有,还可以直接下载或复制,比手抄的东西以及库存图书好用不止千万倍。
  十多年前,写作基本是用钢笔在纸上书写,多次修改以后,又在稿纸上手抄,誊写好后还要到邮局去寄,效率极其低下。但大家都是用手抄和邮寄嘛,也还是平等的,由于报刊社收到的稿子不会太多,投稿的中稿率也还算高。现在不同了,写作、存储、改稿、发稿是快捷方便了,但平均下来,投稿的中稿率却大大下降了。
  网络发达了是好事,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再加上微信、微博、网站等的转载,作者的文学作品一出来就可以满天飞传。但我还是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个上好的稿子,这样一来可能就废了,它只能成为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一团美丽的浮云。网络上发稿,一方面可以任人无节制的转发,一方面一些刊物特别是权威刊物,在网络上疯传甚至于只是在网络上发表过的文章他们都不再选用。
  现在有些刊物编辑也不尊重作者的辛劳和权利,把作者的自由投稿以选稿或展示的名义随意的放在微信平台或网站上,甚至于还搞些投票选稿之类的花哨事,而最后这些作品又不能在纸刊上选用,更不要说有稿费了。这样一来,可能就造成了作者的作品在网络上到处乱飞,作者却只有一个虚荣的名字,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辛劳者,却什么收益也得不到。而其它刊物又介意已经在网络上广泛发表过的文章,一个好的作品可能就报废了。
  所以,我历来看不上纯电子刊物,除非是纸质刊物的电子版。也从不给纯电子刊物投稿,很多电子刊物要么校对不严谨,错漏较多,要么做得太花哨抢眼,没有纯文学应有的高雅、厚重和严肃。在我看来,网络文学只能算是文学的“快餐”或“小吃”,而真正的“盛宴”还是要承载在纸刊上。即使再高大上的电子刊物,也只属虚拟世界的东西,一停电或电脑一关,什么也见不到,不像纸刊那样可以实实在在地捧在手上,闻到书香,放在书柜里。
  当传统文学来到网络世界,我真不知道应该是满心欢喜,还是忧心忡忡……
栏目责编:薛兰英
投稿邮箱:xue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