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17期(总第233期)->法治锐评->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罗建华
  李克强总理在视察湖南岳阳防汛时说,内涝凸显了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必须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尽快补上城市历史欠账。
  天灾或许我们无法左右和控制,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防范和避免。面对长期以来只要一下雨,不少城市就会出现严重内涝的问题,总理的话语直指城市建设积弊,再次给各级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以警醒和告诫,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刻不容缓,来不得任何的懈怠。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决定木桶容量和体积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往往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应该说,近年来,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城市扩张,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在城市建设中一味看重和追求光鲜亮丽的“面子”工程,片面求大、求新、求洋、求高,而忽略和轻视了地下管廊的“里子”建设。在这种情形下,内涝常常被冠以“城市病”的绰号,“城中看海”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痛点。其结果,城市“里子”的这块短板使得“看海”现象频发,不仅让城市大没“面子”,损害城市的形象,而且也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危及生命财产安全,一直以来广受诟病。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重视和追求城市的“面子”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走极端,只重“面子”不重“里子”,不问雨水的去向,不给雨水以去路。一次次的“城中看海”现象早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不能以此为戒,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恐怕让人们深受其害的内涝问题就会永远成为城市形象的一个污点、人们心头的一个痛点。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一座城市的“面子”建设固然重要,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新风新貌,但城市地下建设作为看不见的“里子”工程做不好,城市也不会真正有“面子”。诚如总理所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据统计,我国六成多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不少城市多次“遭灾”。地下管廊建设的滞后现状,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和解决的时候。这既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也是群众翘首以盼的民生工程。
  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比如,法国巴黎建有历史悠久、设施完备的下水道排水系统。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空间宽敞可以参观、雨水与污水处理合二为一,有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地下水处理系统管道总长达2400公里,其中污水处理管道总长1425公里,规模超过四通八达的巴黎地铁。下水道是巴黎的一座地下“大水库”,即使倾盆大雨,雨水也能很快被排掉,路面上不会有积水。再比如,德国慕尼黑的市政排水系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地下总长2434公里的排水管网中,有13个地下储存水库,总容量达70.6万立方米。如果暴雨不期而至,地下储水库就可以暂时存贮雨水,再慢慢释放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确保进入地下设施的水量不会超过最大负荷量。
  吃一堑,长一智。无论是此次灾情一些地方所出现的内涝问题,还是一些城市日常雨水中所频发的“看海”现象,都要求各级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直面和正视问题,真正警醒和行动起来,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改变长期以来“重地上、轻地下”的思维定式,将城市建设的重心从“面子”向“里子”转移,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做法,着力补齐城市地下建设这块短板。这既是自身责任所在,更是民众期盼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