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18期(总第234期)->红叶->趁传统文化尚未咫尺天涯
趁传统文化尚未咫尺天涯
 
◎李紫玥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浩瀚沙漠中一朵艳丽的花,如湛蓝天空中耀眼的阳光、漆黑夜晚里熠熠的烛火。品读经典,品味传统文化,恰如一场审美的盛宴、一段穿越时光的回想。
  文韵依旧,墨香犹存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人心魄的,是那华美的古诗词。它们如幽梦,夹杂着浓郁的花香,向我袭来。这里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有“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芙蓉,有“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的海棠,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 “花谢花飞花满天”,花雨纷飞,馨香的空气中夹着黛玉的丝丝哀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无语,陪着人一起伤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落红一地,与凭窗眺望的人一样凄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凭豪放浪漫的想像,与明月交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若说苏轼的月亮是一轮圆圆的满月,那么柳永的月亮便是一弯细细的娥眉月。在“暮霭沉沉”时,词人朦胧的身影出现在江边,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发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慨。一弯细月静悬空中,散出了孤独凄冷的光。
  古典诗词中那无与伦比的美——如一坛老酒,醇香浓烈,馥香逼人;如一曲老歌,呤唱历史,愈久弥珍;如一支舞蹈,绚美华丽,令人惊艳。
  虽然咫尺,却已天涯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纵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经典奇葩。它们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但思如今,我们的心灵和眼睛正在感受着怎样的变迁呢?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随着西方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人们不再醉心于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地追捧之时,那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也受到了冷遇。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今,传统文化距离我们那么近,却又那么远……或许此时,是真的有做一些事情的必要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贡献一份力量,让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世界上最璀璨的明珠,重新焕发夺目的光彩。
  炎黄子孙,知行合一
  若说中国传统文化如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知行合一的品质便如烟波浩渺的大海上高昂的风帆。学习国学,最重要的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作为炎黄子孙,首先要懂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使之真正地浸入骨髓;与此同时,更要做到让心中的国学由内而外地散发能量,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修炼自己的品德,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知行合一,倘若无前者, 只凭一腔热血去做事,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若无后者,不身体力行,记在心中的至善方法不过是一堆空文。
  炎黄子孙如果都践行知行合一,将国学经典与自身行动有机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定会真正发挥作用,大放异彩。
  如今,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至时,当时尚潮流泛滥时,我们理应坚持自我,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吸收其精华,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更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