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19期(总第235期)->红叶->偶然想到(四)
偶然想到(四)
 
◎关玉生
  一、争论“杨贵妃吃荔枝还是龙眼”有意义吗?
  做学问也是一门学问,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比如选题,首先要考虑题目是否有价值,是否是别人已经说过的、做过的。选题最忌讳“钻牛角尖”,搞所谓“麦芒上能站几位天使”那种无聊的争论。这种争论可以说除了劳神费时恐怕还是劳神费时,毫无意义。
  最近,我从报刊上读到一篇题为“杨贵妃吃的是荔枝吗”的文章(《文摘报》2016.4.30)。该文对杜牧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一诗中的“荔枝”提出了质疑。文章认为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吃的不是荔枝,是龙眼。其理由是:一、唐明皇和杨贵妃去骊山华清宫都是冬天,冬天的四川是不产荔枝的;二、夏天四川盛产荔枝,但从产地用驿马送到长安得四五天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送到长安色和味都会改变。因此,长安的夏天也吃不到新鲜荔枝。作者最后得出结论是:“不少史籍记汉唐时进贡荔枝的事,一个最大的可能是把龙眼和荔枝搞混了,因为北方人分不清龙眼和荔枝的区别。”
  刚读此文,似觉有理,但仔细琢磨,又感欠说服力。一、四川的冬天不产荔枝,但在几千年前就掌握了储存技术的中国,难道荔枝产地的果农们就想不到储存吗?就想不到保鲜吗?记得我小时候在农村,我们那里盛产红薯(地瓜)。红薯这东西很难保存,可我老父亲把在地里收的红薯都放到一个地窨子里,一直放到来年开春,红薯仍能保鲜,色味不变。由随便挖个地窨子就能使红薯保鲜想到荔枝的保鲜,我以为,不能排除四川荔枝产地的先人有智慧使荔枝保鲜的可能。说唐明皇和杨贵妃冬天在骊山华清宫根本吃不到新鲜荔枝恐怕绝对化了些。二、你别忘了,杨贵妃是四川生人,准确的说法是从四川长大的,从小就爱食荔枝,说别人分不清荔枝和龙眼的区别有可能,说杨玉环分不清绝对不可能。杨玉环要荔枝吃,你给她送龙眼,不怕犯“欺君”之罪吗?不怕“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嚷嚷吗?史籍之所以没留下这方面的痕迹,是因为“无人知是荔枝来”压根就没有争议。三、杜牧是唐代人,是当时就负有盛名的大诗人。他写这首诗,不可能连大唐皇帝和贵妃吃的是荔枝还是龙眼都没弄清楚就写。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弄不清伤神费时地在“杨贵妃吃什么”上作文章有什么价值。你管她吃荔枝还是吃龙眼呢?争论她吃什么对我们现在有什么意义?人家大诗人杜牧的千古名篇《过华清宫》说她吃的荔枝就是荔枝,我们还能在这上面搞出什么新花样?!
  二、就当“睡觉”的床理解最好
  如上所述,有人吃饱了没事干 ,对杜牧《过华清宫》一诗中的“荔枝”进行质疑,进行争论,还有人对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句中的“床”争得一塌糊涂。据我所知,光在这个“床”字上作文章的就有“三说”,即“井栏说”、“杌凳说”、“胡床说”。争来争去,我总觉得这说那说都没有“睡床说”有意思。想想看,晚上睡在床上,床对着轩窗,一轮明月从东方冉冉升起,窗外的竹影透入室内,是不是有点“竹影横窗知月上”的意境。睡在床上竟品味到如此美妙的夜晚,我们何必费那么多笔墨对一个“床”字搞那么多的解读?还是当睡觉的“床”理解最好、最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