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23期(总第239期)->代表之声->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石克荣
  2015年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十二连增”,与此同时,粮食进口规模再度创下纪录,国内托市收储的粮食库存保持高位,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我国玉米、小麦、稻谷库存合计高达2.54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2015年我国进口了8000多万吨大豆,接近1500万吨谷物,450多万吨棉花,450多万吨食糖,800多万吨植物油。
  目前,我国还存在一些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的问题:一是农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一方面是粮食的连年丰收,农民却出现了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在谷物、大豆、白糖等农产品方面却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二是我国农业资源紧缺、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刚性上涨,导致农产品在国际市场根本不具备竞争力。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还在上升;另一方面,农民种粮的净收益在下降。目前农民每亩地的净收益只有682元。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只占24.6%。三是我国农业进出口政策保护措施不足。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4%。但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平均关税只有15.2%,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而且放弃了贸易特殊保障机制,国内农业补贴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此外,近年来国际海运费用不断下降助推了国内外价差扩大。
  这表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必须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建议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推动我国农业结构向市场紧缺产品、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产销一体化调整,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和增值空间。以品牌为引领促进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方向转变,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采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大力发展农业大数据。积极发展“农业+互联网”的形式,形成农业的大数据,把市场需求和农业供应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产销及品种品质对接,以销定产。运用互联网技术,为每一个农产品建立身份编码,完成产品追溯体系。这不仅能够解决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问题,还可以保证农产品品质,实现农民、企业、国家三方受益。
  3.积极利用好“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目前我国多数消费者对国内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还不是很足,农产品蕴含的本土文化尚未发掘,即使同等质量下国外农产品价格高,国内消费者也大都可能选择国外农产品,国际上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更受国内消费者青睐。建议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尽可能地选择错位竞争战略,克服我国农业成本价格竞争劣势。这要求国内农产品生产不仅在质量安全保障性等方面优于进口产品,而且在蕴含的乡土等文化内涵方面要明显地胜过进口;农产品供给者改变单纯农业生产传统做法局限,将一、二、三产业融合,注重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发展,延长农产品供给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4.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增值。以水稻加工为例,传统加工模式就是把水稻加工成大米,稻壳、米糠等副产品被抛弃或者浪费。但如果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稻壳可用于发电、稻壳灰可用于提取白炭黑、活性炭、多晶硅等高附加值产品;另一副产品米糠可用来提取高营养的米糠油,米糠粕可以进一步深加工为多种食品、保健品的原辅料。
  5.积极鼓励农民进行合理的轮作,谋划建立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例如,针对我国当下玉米过剩的情况,可以在东三省推广实施大豆和玉米的轮作,不仅能解决玉米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以有效的增加大豆的供给,提高我国在大豆采购行业的话语权。
栏目责编:薛兰英
投稿邮箱:xue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