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23期(总第239期)->形象展示->平泉:以五大理念为引领 加速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平泉:以五大理念为引领 加速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董正国
  平泉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冀辽蒙三省区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县域面积3296平方公里,辖12镇7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全县48万人,是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近年来,平泉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兴县、文化活县、商贸旺县”的发展战略,奋力建设绿色平泉、活力平泉、魅力平泉,着力打造冀辽蒙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绿色崛起!
  坚持创新驱动,立足供给侧改革,以开放项目为重点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引擎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而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生长点。我们强化一个观念:所有工作都围绕项目来展开,无论是帮助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渡难关,还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促进节能减排;无论是经济建设事业,还是民生改善事业,都通过谋划和实施重点项目来支撑。
  今年以来,我们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崛起”主旋律,积极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严格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健全和创新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强力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进程。
  围绕现有产业抓项目。深入挖掘生态、产业、交通、区位、人文等优势,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一产抓提升,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工业化进程,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业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25亿元。二产促转型,先后实施转型升级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95亿元。三产抓亮点,围绕打造华北物流中心这一核心目标,积极培育引进大数据、冷链物流和高端服务产业,推进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28亿元。文化促繁荣,围绕做靓“契丹祖源、圣地平泉”城市品牌,着力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项目7个、总投资38亿元。
  围绕循环经济抓项目。引导现有企业大上快上循环经济项目,不断加粗延伸食用菌、山杏、玉米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发下游产品、功能产品,鼓励企业相互配套,促进产业链闭合。围绕协同发展抓项目,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京津农产品供应基地、京津休闲养生区等项目建设。同时,抓住平泉被列入全国90个返乡创业试点地区的重大机遇,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在外人员返乡创业项目,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平台。此外,围绕承载能力抓项目,着力加强平泉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承载力和聚集力得到大幅提升,为扩大开放构建了优质平台。实施京沈客运专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个,总投资155亿元,完成投资9亿元。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平泉依法严把项目审批关,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标准的一律不审批。同时,不断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016年上半年,平泉谋划亿元以上项目93个,占任务140个的66.4%,排在全市第三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1亿元,占任务188亿元的47.9%,排在全市第二位;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2个,占任务89个的80.9%,其中新开工项目35个,占任务36个的97.2%,项目总数和新开工项目个数均排在全市第一位;列入省重点项目2个、市重点项目21个,开工率均达到100%。
坚持成果共享,打好脱贫攻坚战,以攻坚拔寨的决心带领百姓走富路奔小康
  脱贫攻坚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必须啃掉的“硬骨头”。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美丽乡村、山区综合开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特色村等各项建设,按照“两年集中攻坚、三年巩固提升”的思路,通过2016年和2017年两年的集中攻坚,全县现行标准下5.8万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8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将成功摘帽。
  大力推进精准脱贫,着力实施“六个一批”工程,推行三大脱贫模式,强化三项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建档立卡成果,对各类贫困群体逐一制定脱贫攻坚计划,推进开发式扶贫、保障式扶贫、救助式扶贫有机结合。一是发展产业和拉动就业脱贫一批。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重点通过发展产业解决贫困问题,形成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以二三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扶贫格局,确保到2017年,带动贫困户8000户2万人脱贫。二是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结合中心村建设,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鼓励偏远地区群众搬迁到中心村,解决好搬迁户就近就业、医疗、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使其在脱贫的情况下,稳步“奔小康”。三是结合生态保护脱贫一批。积极探索农民脱贫、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推进路径,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对生态保护区域内有一定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培训,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实现稳定脱贫。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除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的有关政策外,争取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五是社保兜底脱贫一批。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对目前全县3.54万农村低保、五保对象按照“两线合一”要求,做到应保尽保,纳入比例达到100%。六是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推行三大脱贫模式,使贫困户稳定增收。在推行“龙头(合作社)+园区+农户”“五统一分一独立”等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模式,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的内生动力。重点巩固和推进三种模式,即产业园区脱贫模式。继续巩固“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扶贫模式,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扶贫模式,同时大力发展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扶贫模式,大力建设“光伏+现代农业”扶贫园区,引进大型商务平台企业建设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增加群众收入。
  强化三项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一是多方吸纳机制。农业园区全部吸纳贫困户入驻,同时推行贫困户跨行政区域认领政策,力争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一户一棚”,“零风险、零成本”发展农业园区。二是金融扶贫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推进“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金融模式,引领金融资金、社会资金、部门资金多元投入的机制。三是资金统筹机制。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多规划衔接、多部门协调长效机制,对各方面的涉农资金,实行资金捆绑集中使用、优先向贫困村安排。
  坚持统筹协调,加快两个转变,以中心村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新型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中心村建设)是城乡统筹最好的切入点,农村社区化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革,通过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转变,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融合进程。2011年,平泉站在“抓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高度,在河北省率先探索实施了中心村建设,从尊重民意、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入手,开启了一场以“合并行政村、发展中心村、搬迁偏远村、治理空心村”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创新的革命,探索出了欠发达山区县加快城乡统筹的“平泉样本”。
  以破解土地问题来推动城镇化。通过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指标、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多种措施解决中心村用地问题,同时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努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缺钱和城镇建设缺地”两大难题,并对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整合。目前,共谋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申报区5个,可节余近千亩的用地指标。
  以合村为基础,撤并行政村,组建农村社区,将多个行政村实质性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打破体制上的壁垒。同时,以新民居为载体,实行“四统一”或“三统一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占地、统一管理、统一施工或分户施工),采取村民联建、村企共建、委托代建、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采取重点扶持、试点示范的方式,分期分批推进,进行高标准建设。
  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上,平泉不吝投入。全面整合涉农政策、资金和项目,集中打捆投向中心村。加大县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每年从预算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中心村建设奖补资金。同时,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等股份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介入投资。三年来,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约6亿元,用于完善水、电、路、讯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
  以产业来支撑,把产业发展与中心村建设同规划、同实施,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心村摆布,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发挥食用菌、设施菜、经果林等农业特色产业基础雄厚、支撑作用强的优势,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持,将这些产业集中向中心村摆布;同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农户搞规模经营,让群众不再为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担忧。
  截至目前,全县79个村“瘦身”成42个农村社区;建设新民居9100套,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改扩建社区道路108公里;在富余出来的600亩土地上已有47家重点企业、220个农业园区纷纷筑巢创业,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社区内新扩建小学和幼儿园85所、卫生院(所)56个、养老院9所,每个社区都设立了“幸福互助院”、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购物中心。单杖子村等7个省级中心村示范点有序推进,平泉县被评为全省推进中心村建设示范县,桲椤树社区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作者系平泉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