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6年第24期(总第240期)->法治锐评->“三问于民”彰显民本情怀
“三问于民”彰显民本情怀
 
◎墨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10月28日《人民日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党要坚持“三问于民”,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彰显了我们党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本情怀。可以说,每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坚持做到“三问于民”,从问政于民中知得失、从问需于民中知冷暖、从问计于民中知虚实,才能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真正体现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符合百姓的期待。
  要做到“三问于民”,首先要做到一个“诚”字。群众智慧来源于社会实践,具体、生动、鲜活,富于生命力,充满创造力。但同时,由于群众毕竟掌握上下情况不够全面,可能有些意见的提出不一定十分准确。有的在局部看来是可行的,站在全局的高度恐怕又不可行;有的在此时有效,但在彼时又缺乏实际意义。因此,党员干部在“问”的时候,必须出于公心,尊重群众,耐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以充分爱护群众的积极性。
  要做到“三问于民”,还要把握好一个“真”字。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尊重和保持群众在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保障群众的发言权,自觉做到真心问、真心听、真心改。只有真心去问,才能问出真心、真情、真话、真策;只有真心去听,顺耳的或者是逆耳的意见,都听得进去,牢记在心,群众才会愿意把心里的话讲出来;对于群众不满意的工作,只有真心去改,群众的意见、建议、呼声,才会源源不断地倒出来。
  要做到“三问于民”,关键要做到一个“实”字。“三问于民”是了解民意、表达民意、反映民意、集中民意的好渠道,但倘若问得兴师动众,落实得鸦雀无声,问得头头是道,落实得敷衍了事,不尊重群众,也就失去了问的意义。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切忌把“三问于民”停留在书面上、会议中、文件里,做表面文章,喊空口号,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在“问政于民”的过程中体察民意,在“问需于民”的过程中惠及民生,在“问计于民”的过程中集聚民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