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期(总第241期)->代表之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关爱老人志愿活动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关爱老人志愿活动
 
◎李小亭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解决老龄化问题理应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其中,高校作为青年人才的聚集地,也应该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积极弘扬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恪尽孝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使命。
  一是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截止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37亿人,占比10.1%。已经逐步迈向“老龄社会”。这些数量庞大的老年人急需大量人员进行帮扶。
  二是大学生有较强的志愿服务意识。共青团中央于1993年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的自觉担当,仅河北大学就有超过一万名的注册志愿者通过遍布在校院两级的志愿者组织参与了全年数以万次的志愿活动。
  三是高校投入了巨大精力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已有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部分高校积极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拓宽志愿服务领域,特别是在关老、爱老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完善“关老”社会服务体系,营造和谐的敬老爱老社会环境,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系列难题,离不开青年志愿活动。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孝道文化和国家积极鼓励志愿活动的时代背景下,在青年志愿活动蓬勃开展和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下,针对当前的关老活动,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大学生参与关老活动。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关老等志愿活动,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考评体系。量化志愿活动内容,对参与数量和层次进行相应规定,并主导建立组织参与、成果评估、指导监督等成熟的工作体系。
  二、建立政府、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及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协调机制。实现政府出思路、爱心企业出资金、高校志愿者出人力、公益组织出项目的运行机制,可以使高校学生不仅服务学校的老教授、老职工,还能深入地方社区、养老院等单位参与社会服务。开展长期稳定的一对一、一帮一帮扶工作,有利于实现助老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借鉴“关老”“助老”先进经验,在全国高校推广“关心老一辈工作委员会”工作模式。作为首倡“关老委”的高校,河北大学以“关老委”为中心,依托一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联合老干部处、人事处、校团委以及河大社区等部门力量,在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等方面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具有非常强的示范意义。团中央和教育部应该积极推广河北大学的关老工作经验,鼓励和引导全国高校逐步建立健全“关心老一辈工作委员会”,并尝试建立各级“关心老一辈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全国高校关老工作的政策指导。
  四、注重志愿活动的辐射意义,扎实推进“关老活动下社区”工作。政府应注重关老工作的实效性,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地方、服务社区,加强政策引导,坚持“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就近服务,精准帮扶”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关老活动方案,与各高校签订“社区划片分包责任书”,建立“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档案”,实现关老工作进学校,关老责任到个人,保持“关老”活动的长效运行。
  五、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志愿服务的保障和奖励机制。政府应积极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财政支持,为关老等志愿服务设立专项财政预算,实现项目制经费划拨,保障关老活动持续开展,不让志愿者既流汗又流泪。同时,还要建立关老活动奖励表彰制度,对“关老”成绩突出的高校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和高校参与关老活动的积极性。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
栏目责编:薛兰英
投稿邮箱:xuely@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