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1期(总第241期)->历史与人物->金圣叹和“哭庙案”
金圣叹和“哭庙案”
 
◎易水寒
  金圣叹其人,不少读书人是熟悉的。因为此人评批过“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也评批过历史名剧《西厢记》。特别是他评批的《水浒》,影响深远。他把《水浒》七十回以后的章节全部删除后,添加上自己写的“梁山泊英雄惊噩梦”一节作为全书的结局,使该书大为增色,深受读者的欢迎。我们现在读的七十回本《水浒》即是经他评批删改过的本子。
  金圣叹在《水浒》中的批语,虽然对水浒英雄们不乏批评之词,但更多的则是同情和赞扬。他称赞这支队伍是一支“仁义之师”,说阮氏三雄劫持生辰纲“使读者增长义气”,他对鲁智深也称赞有加,说其“鲁达为人,一腔热情”。他对高俅、蔡京、梁中书、张都监等贪官深恶痛绝,评批到:“应杀应剐。”他甚至敢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宋微宗,说其“上失其道”。
  金圣叹因评批《水浒》等书产生了影响,又因其影响使他获得了“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的称谓。
  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圣叹是他的别号和笔名。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江苏苏州人。幼年曾生活优裕,后因父母双亡,家道中落。此人狂放不羁,能诗善文,早年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革黜,从此绝意仕进,后来以读书著述、附会禅理为乐。尝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他本来对以上六部书拟全部评批,后只评批了《水浒》和《西厢》就因“哭庙一案”而身首异处。
  金圣叹之死,源于一个官家征粮的案子。
  历史上的江浙一带,一直是鱼米之乡。古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苏湖熟,天下足”即为证明。正因为江浙一带富庶,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对江浙一带的赋税定得特别重。史料显示,被称为“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间的赋税竟是“一亩之赋,自三斗起科至七斗,七斗之外,尚有官耗私增。计其一岁之获,不过一石,尽输于官,然且不足。”加之繁重的劳役,连年的灾荒,富庶的江左一带,仍不乏饿冻而横死之人。乾隆二十年,一位八十岁的耄耋老人因乞讨无着被迫吊死在虎丘皇亭。该老人死前题诗一首于绝壁上:“八十年来遭九荒,乾隆二十最难当,走遍六门无乞处,缢死皇亭也无妨。”此史料尽管发生在金圣叹死之后,但亦足以说明历史上的江左地区民人因赋税之重而悲惨的境地。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岁末,苏州吴县因抗粮发生了一个案子。案子的起因是吴县知县任维初在征收公粮时,采取暴力手段,对凡不能按时交纳的即抓起来暴打,结果打死了人,此暴力行径激起了包括金圣叹在内的一批秀才们的反抗。恰在这个时候,清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清顺治帝福临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的正月初七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二月,顺治帝死亡的哀诏传到了苏州。按照清制,帝王死,巡抚以下官员皆得在接到哀诏后设幕哭灵。时为苏州巡抚的朱国治自然也不例外,他带领官署属吏一行人及吴县知县任维初等在苏州太庙设了祭堂并哭拜。金圣叹等一批秀才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写了揭帖(类似今天的大字报),组织了一批人,到苏州巡抚朱国治等官员哭灵的文庙去控告吴县知县任维初逼粮打死民人和贪污仓粮一事。金圣叹的义举,很快引发了苏州全城的响应,一时聚集起千余民人,这批人喊着“为死去的人报仇雪恨”的口号,一路浩浩荡荡开进了文庙,巡抚朱国治见状,也不问是非曲直,即以“千百成群,肆行无忌。震惊先帝之灵,罪大恶极”为名,派官兵进行了镇压。官兵驱散民人,把金圣叹等十八名核心人物全部逮捕。半年之后,“御旨”判定金圣叹、顾予咸、倪用宾等十八人全部死刑。金圣叹、顾予咸、倪用宾等八名首犯连带家产籍没,妻子充军。其余十人斩刑。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七月十三日,金圣叹等在南京就义。金圣叹死前写给家人的信中有言:“杀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对因“哭庙案”而遭杀头报以诙谐之语。
  金圣叹死后,他的儿子金雍被永远充军东北辽阳,住宅也入了官。清初思想家廖燕、刘献庭都曾到苏州访问过金圣叹故居,廖燕还写悼诗,曰:“才高俗人讥,行僻世士嗤。果以罹奇凶,遥闻涕交颐!”对金圣叹之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不过,金圣叹不是死于“才高”,也不是死于“行僻”,而是死于对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人民不满而进行的抗争。
  金圣叹和“哭庙案”这一事件尽管已远去数百年,但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这一事件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历史上,要说不让人讲话,明、清两代可谓是最不让人讲话的两个朝代。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镇压特别的残酷。有明一代,“瓜蔓抄”屡屡上演,致使数十万人因“莫须有”的罪名死于非命。有清一代,“文字狱”亦接连不断,迫害致死的人数亦有数十万。金圣叹等十八位先贤的死告诉后人,专制政治永远和现代文明无缘,也永远和“人权”无缘。
栏目责编:王玮
投稿邮箱:wangw@hbr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