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4期(总第244期)->流金岁月->人民网20年
人民网20年
—— 一张报纸和她的网站
 
◎孔祥武
  细微的变化里往往别有乾坤。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的人民日报上,细心的读者不但看到套红头版,还发现报头下面多了一行字:“网址:www.peopledaily.com.cn”,这就是半年前接入国际互联网的人民网前身——人民日报网络版的域名。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2000年10月28日起,人民日报报头下面,除原来的网址外,又多了一行字:“人民网网址:www.people.com.cn”,此后,这行字每天印在人民日报报头下面。
  与前一个域名相比,这一域名简洁明快,但当时已被北京国网信息有限公司注册,为了表示对新闻网站国家队的支持,国网公司将之赠予人民日报社:“www.people.com.cn,用于人民网,可谓实至名归。”
  20年来,人民网没有辜负这一域名。从最初的人民日报网络版,到后来改称人民网,再到成为第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从最初“拿来”报纸内容发到网上,到后来的报网互动、报网融合,再到眼下的媒体融合:这张以人民为报名的报纸,和这张“网上的人民日报”,两者之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往事如烟,网事并不如烟。
  红色基因在互联网激扬
  “历史将记住这个血腥的日子。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造成人员伤亡。”首先发在人民日报网络版的报道《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开门见山,作者为时任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记者吕岩松。
  1999年5月8日9时20分,吕岩松在国内媒体中独家在人民日报网络版上发布了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中文消息。11时55分《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在网上发布,这是我国第一篇较详细描述使馆遭袭击的稿件,也是全世界首先写出了除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外,光明日报许杏虎、朱颖夫妇也一同遇难的消息。
  更多的后续消息陆续上网,全国媒体都在转载,人民日报网络版痛陈国殇,一文成名。
  当越来越多的同胞满怀爱国热情涌向人民日报网络版,5月9日网络版当机立断,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网友畅所欲言,充分表达维护我国主权和尊严,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使馆、杀害我同胞的义愤之情。同时,也为有关部门提供了了解民意的第一手资料。
  6月19日,“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更名,这就是日后鼎鼎有名的强国论坛,在此之前网友发帖已达20多万条。
  目前的强国论坛已不只是单纯的论坛,而是一个网络互动社区,但始终坚持时政论坛定位,搭建民意沟通桥梁。“强国社区一天高峰时发帖量10万多条,管理起来虽然有难度,但我们没有一关了之,而是始终保持这一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人民网一位高管坦言。
  强国社区现在的“看家本领”是嘉宾访谈,2016年访谈175场、嘉宾265人次,副部级以上及名人嘉宾115人,外籍高端政要及驻华大使23人。
  强国论坛是人民网发展的一个缩影。自人民网前身——人民日报网络版1997年1月1日接入国际互联网的那一刻起,这家脱胎于人民日报的网站就传承了“忠于祖国,为党立言”的基因。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指出,党报姓党,人民网也姓党,人民网要做好“网上的人民日报”,做内容最好的网站,做服务最好的平台,要发挥网上舆论“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这个建在人民网上的网站,在网络世界里有着独特意义。
  早在2004年6月30日,人民网就推出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大型专题,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许多网民发文和跟帖,建议在中国政府网站建立后,应尽快建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站,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006年7月1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由中共中央机关报主办的人民网,隆重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0年来,已建设成为互联网上集中、系统、全面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权威网站,被网友称赞为“千万共产党员的网上精神家园”。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创立后,先后承办了先锋网、学习与实践网、创先争优网、群众路线网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官方网站,承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新闻中心网站,并成功建设了中组部“12380”举报网、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等十几家中央部委网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成立了“学习路上”工作室。“学习路上”及时推出“跟习近平学领导艺术”系列、“习近平教你如何做‘领导身边人’”系列、“习近平执政风格”系列、“习近平的治国理政观”系列、《新常态、鞋子论……“习式流行语”深刻影响中国》等原创特稿,以适合微信微博传播、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新加坡《联合早报》关注到“学习路上”推出的系列报道,专门撰写文章分析:“中国官方人民网昨天发表文章赞颂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敢于担当范儿’,认为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深改组组长表明他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带头攻坚克难,强调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习近平领导风格中鲜亮的底色。”FT中文网对“学习路上”文章评价说,为了顺应互联网语言习惯,这篇原本面向党政干部的文章甚至直接采用了“主席范儿”“领袖范儿”的句式,以客观呈现习近平“独特的可敬可爱、可亲可近”。
  浸润人民日报政治底色、传承人民日报红色基因的人民网,以兼容主流媒体采编优势与网络媒体传播特色的原创作品,无数次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热潮,让党的旗帜在互联网上高高飘扬。
  群众呼声在互联网回响
  即将卸任辽宁省委书记的前夜,张文岳决定将自己陆续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的360条批示集中公布。“《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网民给我的留言,我一个不落地看了,都批示了意见。既然网民通过这个平台给我留了言,我应该有所交待,全部都回复,这也是对每个网民的尊重。”尽管时间已过去8年,这个栏目的几位编辑记忆犹新,那是2009年11月29日。
  360条批示,全部是省委书记的手写材料,并无电子版,如何以最快速度全部上网发布,成了摆在几位栏目编辑面前的一个“难题”。反复沟通之后,最终决定通过两条电话线同时念稿、两位编辑敲字的方式抢时间。
  听筒那边,省委书记的秘书和人民日报社辽宁分社的记者分别通过各自的电话一页页念诵这些长则上百字、短也十几字的书记批示,人民网的编辑在听筒这头飞速敲击键盘,把一任省委书记对百姓的眷眷深情化作一条条留言回复发布上网。
  全部完成时,已是凌晨3点。第二天一早,细心的网民会发现,辽宁省委书记版块新增了360条回复。11月30日早上,张文岳上网看到自己的批示全部公布后非常欣慰,并嘱托秘书向人民网表示感谢。当天下午,辽宁省召开干部大会,张文岳同志正式卸任。
  我国有7亿网民,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创办10年来,吸引近百万网民参与其中,先后有59位省委书记、省长通过人民网与网友互动,2000多位市县一把手公开回复网民留言,帮助解决各种问题60多万项。
  在《地方领导留言板》的几位编辑眼中,罗强堪称“忠实用户”。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四川省广元市委书记的罗强到人民网做访谈,主动提出希望能登录《地方领导留言板》,自己对留言进行回复。不久,“广元罗强”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地方领导留言板》上实名公开亮相、亲自操作的官员账号。
  罗强后来调任绵阳市委书记,“绵阳罗强”出现在留言板上。当他看到有网民反映很多人在城区乱按喇叭制造噪音,第二天就带领市交通、城管、环保等部门人员上了街。一番专题调研后,绵阳展开集中整治机动车违法鸣喇叭专项行动。1月8日,罗强当选成都市市长,他的新昵称“成都罗强”当天就出现在《地方领导留言板》。
  人民网不仅搭建平台,而且躬身实践,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到网友的心坎里。
  2015年,人民网把目光投向了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13名人民网记者分赴河南、贵州、安徽、四川、云南、广东等省,翻山越岭,探深山农村、田间地头,访基层政府、公益组织,行程近万公里。哪怕是“麻风村”“艾滋村”,他们也毫不退缩。
  为了跟孩子们拉近距离,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人民网记者陪孩子写作业、爬山路、打苞谷、拾柴火、烧火做饭……时隔一年有余,采访中遇到的那些孩子们的脸庞,仍深深印在人民网这些80后、90后记者的脑海里:河南省西华县9岁的静丽,想妈妈想到哭,却不愿意爸妈回到村里陪她,因为只有爸妈打工赚了钱,才能“盖大房子”,才能“给弟弟娶媳妇”;贵州省罗甸县9岁的孟小花,放学后穿着凉鞋飞快地走在只有一脚宽的山路上,回到家听见弟弟在哭,扔下书包把弟弟背在背上……
  “把爱还给大山,用我们的笔帮助困境中的孩子们!向全社会发出有力的呼吁!”人民网重磅推出“十问留守儿童”系列报道,在客观呈现、深刻剖析留守儿童问题的基础上,就解决相关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受到了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重视,推动了问题的逐步解决。
百姓情怀、人民本色,感动着人民的感动,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是人民网20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县发生特大矿难后隐瞒不报。7月31日15时46分,人民日报驻广西记者站以“任桂瞻”的集体笔名,在人民网发表原创性报道《广西南丹矿区事故扑朔迷离》,事后证实这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发布的第一篇自采新闻。这篇报道点破了南丹事故被隐瞒不报的要害,立即被众多网站转载。
  艰难和阻挠并没能让人民日报记者止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先后三次到南丹采访,在人民日报尤其是人民网上就南丹矿难先后发表了100多篇报道和10篇述评,为党中央、国务院查处此案提供了舆论支持,对矿难责任分子形成了舆论震慑。当时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要不是人民日报的报道,“差不多上百人就要冤沉水底了”。
  一位参加过南丹矿难报道的记者说:“倘若今天又面对当年南丹矿难那样的重特大安全事故,我们还能像当年那样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吗?回答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是党和人民的记者!”
  人民网原副总裁官建文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多年之后,有人来人民网应聘,当被问及人民网给其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应聘者随口而答:南丹矿难。
  为了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众声喧哗,不实传闻层出不穷。“辟谣如救火,尤其是对灾害类、事件类传闻的调查核实,需要抢第一时间,有力回应。”人民网《求真》栏目主编孝金波说。
  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先生病逝,享年105岁。消息传出当天,不少媒体和网友纷纷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刷屏式”纪念,其中署名为杨绛《一百岁感言》的手写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等相关内容,流传甚广。
  人民网《求真》栏目调查发现,所谓《一百岁感言》并非全部由杨绛本人所作,而系拼凑其他内容而成。人民网记者随即联系人民文学出版社,得到工作人员证伪后,及时采写《网络热传的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并非先生所作》一文澄清事实真相,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网、CCTV微视等330家微信公众号转载。
  自2011年12月上线以来,《求真》作为人民网重点打造的原创辟谣类新闻专栏,将网上传播广泛、网友关注度高的各种谣言传言列为报道对象,通过对信息的搜集甄别、调查求证机制,第一时间为网友报道事件真相,遏制虚假信息、传递事实真相、引导网上舆论、净化网络环境。
  “一些媒体《中国超日本成‘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超60万》的报道,是真的吗?能否协助查证?”2013年7月,孝金波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同事转来一条网友提供的线索。
  《求真》栏目组迅速行动,追根溯源,梳理了近7年涉及该消息的报道,发现“60万”一说实为医学研究中对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的估算,在传播中有外媒误将“猝死”译为“过劳死”。为深入求证,人民网记者还采访了当年接受媒体采访的专家,这位专家明确表示,“心脏性猝死”与“过劳死”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并介绍了相关数据来源及课题情况。另外,记者还向国家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专家询问了过劳死问题相关情况。
  最终形成的报道《中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实为心脏性猝死估算人数》,对“中国‘过劳死’人数每年超60万”这一公众习以为常、误传多年的数据进行了求证纠正,在众声喧哗中坚持科学理性思考,践行了“扶正抑偏,探寻事件真相”的栏目承诺。
  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人类有权利拥有一个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的网络家园。
  远在瑞典的学者乔奇姆•拉尔森,没想到他参与的一篇研究论文让自己在中国陷入巨大的争议。2016年11月23日,某研究机构声称依据这篇论文在其微信认证账号上发文称北京等地雾霾中发现“耐药菌”,随后被上海某网络媒体撰文称“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对它束手无策,引发轩然大波。
  2016年11月23日,在瑞典的人民网驻北欧记者李玫忆如同往常一样查阅国内新闻,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的一文《呼吸的痛!北京等地雾霾中发现耐药菌》跃入她的眼帘。多年养成的新闻敏感让她下意识做了两件事:约访文章作者拉尔森,同时向人民网总部以及人民日报汇报情况。似乎心有灵犀,人民日报要闻四版也在同一时间委托李玫忆采访。
  经过李玫忆的努力,拉尔森同意接受采访。至11月30日,人民日报要闻四版《求证》栏目和人民网共发出3篇相关报道,以消息源作者的亲口之言,戳破了所谓“雾霾导致‘耐药菌’产生”的谣言。
  只有求真才能祛除喧嚣,只有规范才能走得更远。为了助力网络空间真正清朗起来,人民网也在强身健体、苦练内功,通过强化对地方频道经营活动的管控,进一步落实相关管理规定并建立监督审核机制,有效杜绝了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情况。“在采编与经营之间筑起了‘防火墙’,给全体员工戴上了‘紧箍’。”人民网有关负责人说。
  弄潮媒体融合发展
  《人民时评》是人民日报评论版上的一个名牌专栏,已在人民日报上存续12年。其实,这个栏目在登陆人民日报之前,早已在人民网上活跃了4年。
  评论,一直是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母体的特种优势如何在互联网上延伸?4岁的人民网用行动回答——2001年3月21日,国内首个网络原创评论专栏《人民时评》面世。
  “跑去寻求人民日报评论部的支持,没想到,他们和我们想到一起了。”时任人民网评论部主任的唐维红回忆道。
  彼时,人民网抓选题,约人民日报记者编辑写评论,他们给网站写稿放得开,观点犀利,言简意赅,文如行云流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红客”“黑客”都对网络秩序构成危害》《户口还有多少魅力》等快速及时、语言生动、网络特性鲜明的评论,给网民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加之每日固定在首页重要位置推荐,社会反响强烈,点击量过百万、转载过千寻常见,《人民时评》一炮走红。
  2004年4月14日,《人民时评》在人民日报五版视点新闻版“落地”开栏,这是人民日报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时评专栏。此后,《人民时评》报网“双剑合璧”。一个品牌、两个阵地,话题联动、言论共鸣,报纸求深、网络求快,威力大增。2006年,网络新闻首次被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首发在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栏目稿件《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问鼎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2007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获评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2011年6月,“十年磨一剑”的人民网《人民时评》,改名为《人民网评》,力求尖锐而不尖刻、包容而不纵容、中肯而不平庸的视角,传递民生诉求、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进步,与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同向而行、遥相呼应。
  细心的网友发现,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第25题,选用了《人民网评》专栏评论《“宽容改革失败”有助于提升决策理性》。无独有偶,人民日报评论也在此前一年进入了国考行测试题。“备战国考,要多看人民日报评论、《人民网评》”的说法,在“公考大军”中不胫而走。共同的“人民”根脉,述说着二者的特殊渊源,也成就了媒体融合发展一段佳话。
  翻阅人民网成立20年来的大事记,“举全社之力办好人民网”,是出现频次极高的一句话。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说,人民网在本报媒体方阵中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抓好导向,做好内容,二次传播好人民日报。
  早在世纪之交,人民日报编委会就决定在6个采编部门设立网络新闻采编组,在8个部门设立网络新闻专职编辑。2004年4月,人民日报五版开辟《人民网读者留言板》专栏,刊登人民网网友对前一天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反馈评论,此举被外界评论为“开创了报网互动的先河”。从报网互动迈向报网融合,再到目前的媒体融合,人民网与人民日报从相“加”走向相“融”。
  以内容为根本,以技术为支撑。人民网始终重视新技术在互联网传播中的应用。2015年“习马会”的海外移动传播、大型无人机报道《启航:新棋局 瞰长江》、VR纪录片《山水赤溪》等新技术新产品,都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如今,视频直播、无人机、VR等新技术手段已成为人民网日常报道的标配。
  媒体融合发展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以脸谱和推特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深刻改变了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
  如何与国际主流媒体竞争传播力和话语权?人民网早在2011年就在脸谱和推特注册了账号并获得认证,是最早开设账号的中国媒体之一。
  当时针指向2017年,由人民网运营的人民日报官方脸谱账号迎来了第3000万个粉丝。单帖帖文互动量平均超过1万。总粉丝数和互动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球报纸媒体第一位,领先于《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欧美主流媒体。与此同时,人民网运营的人民日报推特账号粉丝数达到265万,位居世界主流媒体前列。
  能够将中国声音直接推送给海外3000多万粉丝,人民网扩展了人民日报的传播边界。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以及在国内的重要讲话、出席活动等,是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报道重点,2016年全年发布习近平总书记推文及帖文达到1200多条,国外读者的阅读总量超过10亿人次。
  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遵循传播规律,注重报道的平民视角、贴近性和本土化,探索“硬”话题的“软”表达。《重庆无腿村医15年“走”坏近30个凳子》一文,3万多人点赞,1000多人转发,270多条留言清一色表达赞美之情。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通车的视频,则将一个日新月异、发展进步的中国形象呈现给世界。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拉尔夫•利欣格看后留言:中国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很多投资,令美国看起来像个落后的国家。
  如今,依托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在国内和国外的分社、分公司,人民网构建了全天候、全球化、全语种、全平台的新闻采编和发布能力。
  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国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1月5日在人民日报社召开。人民网将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和人民日报编委会部署,创新内部组织结构,重构新型采编发网络,整合优势采编队伍,强化融媒体平台建设,全面融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运行机制,努力成为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方主力军、人民日报新型传播矩阵的一方主阵地。
  在2017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之际,25个省市区45座城市的10万余名群众,元旦期间参加了人民网发起的“不忘初心走向明天”徒步迎新活动。
  不忘做好“网上的人民日报”的初心,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时代变革中勇毅前行,“融发展,再出征”,人民网永远在路上。
  (参与采写:人民网彭博、杨佳、杨伊、文松辉、赵艳红、吴成良、覃博雅、燕勐、姚奕、刘鹏飞、罗旭)
  (摘自2017.01.15《人民日报》)
栏目责编:马丽宽
投稿邮箱:malik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