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5期(总第245期)->随笔杂谈->歌德的忠告
歌德的忠告
 
◎程应峰
  18世纪80年代初,歌德像飓风中的清流,以飞扬激荡的气势,给沉闷保守、了无生机的德国文坛,注入了灵动清新的气息。有人说,歌德的存在,是一个异数。作为作家和诗人,他太过理性,魏玛公国枢密使一职对他来说似乎太“俗”;作为政客,他又太过浪漫,正是因为他的浪漫,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才可以在问世之时便轰动整个欧洲。
  最能代表歌德创作成就的,还是长篇诗剧《浮士德》。可以说,《浮士德》是诗歌王国的一道景观,具有穿透时空的魔力,散发着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诗人,总是用文字表达着人类共通的情愫,诉说一个又一个文明的辉煌与黯淡,点燃一个又一个民族前进的火把;诗人,总是通过诗歌打开内心深处的情感密码,永不懈怠地搭建一座让灵魂通向世界的桥梁。歌德正是这样一位以诗歌穿越时空,让生命燃起灿烂光焰的歌者。
  作为诗人的歌德,充满激情,富于想象。谈到写作,却又是那样笃实真诚。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情说得很清楚,也就能将很多事情说得很清楚。《歌德谈话录》中,他和蔼地告诫执著于写作的后来者:你得当心,不要一门心思致力于写大部头作品。如果每次写东西,总想的很大,要什么齐备,要读多少东西,要怎样怎样才会开始准备,然后到真的准备好了材料,发现自己的灵感少了甚至没了,就这样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而且有时候即使自己写一部东西出来,有不错的片段,却不能保证全部很好,就像一张专辑很多歌都是为了其中一两首作陪衬而附带的,这样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就写那些很好的片段呢。
  在实际写作中,许多既有才智而又认真努力的作家正是在贪图写大部头作品上吃亏受苦,歌德也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也吃过苦头,在认识到贪图写大部头作品的害处之后,他付之东流的作诗计划不知有多少。他认为:诗人由日常现实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情感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可是,如果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此外一切都得靠边站,一切思虑都得推开,这样就要丧失掉生活本身的乐趣。为着把各部分安排成为融贯完美的巨大整体,就得使用和消耗巨大精力;为着把作品表达于妥当的流利语言,必须在安静的生活环境下费尽心机。倘若在整体上安排不妥当,一个人的精力就白费了。不仅于此,倘若在处理那样庞大的题材时没有完全掌握住细节,整体也就会有瑕疵,会受到指责。这样,尽管付出了辛勤的劳力和牺牲,结果所获得的也不过是困倦和精力的瘫痪。反之,如果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事物,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即使偶尔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在歌德看来,老一辈走错路可以原谅,因为他们原本没有已铺平的路可走。但是对入世较晚的后来者,要求就要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听取长者的忠告,在写作的路途上,既要有一个终极目标,还要把每一步骤都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作为后来者,第一要从小处着手,不要很早就想写大部头的作品;其次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不要过于自信自己的独创能力,单凭想象去虚构题材,题材最好是用现成的。哪怕是日常惯见的平凡食物,只要经过诗人的处理,熔铸成为一种完美的生命的整体,它就会现出普遍性的诗意。
  事实正是如此,真正有才华的作家,总可以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的材料,趁热打铁,写出好作品来。哪怕是一些出色的片段,也会让人时时刻刻沉浸在无穷无尽的乐趣中。生为写作者,可以将你的心灵之作交付报刊发表,但切莫迁就旁人的要求,切莫在应时应景中挣扎,要始终按照自己的心意写下去。
  世界广阔丰富,生活丰富多彩,绝不会缺乏诗歌的意趣,做诗的动因。现实生活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会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诗情,才可以得到坚实的、充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