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钟 |
|
◎许永礼 |
我常常会接到一些电话,询问投稿事宜。有问我要稿酬还是要赠品的,也有问没稿酬是否还愿刊登;有些刊物干脆让我按版面汇款,有偿发表。我颇为此烦恼,心境好时耐心解释,没耐心时便草草数语,挂断了事。遇上心境恶劣,免不了借题发挥宣泄一番:您要是上菜场买菜,有没有摊主倒过来付您钱的理儿…… 前些日情绪较差,刚好接到一个媒体电话,告诉我所投稿件并无稿费。我一听恼了,没等对方说完便是一通牢骚——然而我的手机没电了,估计对方一句没听到。稍后,我收到一条短信:您的小小说将被拍成微电影,若无异议我们可以签约…… 我留意到一个细节,从手机断电,到充电打开并收到短信,时间跨度为7分钟。由此我想到戴尔·卡耐基的一段经历。 卡耐基有次去邮局办事,一位红头发的办事员焦躁而蛮横。轮到卡耐基时,办事员说:“您能不能不那么愚蠢?这里少一个签名!下一位……” 卡耐基很想发作,但他默默退离了窗口,打算让自己平静7分钟。7分钟里,他仔细观察起红发小伙来。“您的发型真好,我可爱的先生。”“哦?是吗?”卡耐基再次出现在窗口,赞扬了他一句,小伙顺势整理了下头发,笑了。接下来整个上午,小伙子喜气洋洋,工作状态也改善了。卡耐基很受启发,后来把这件事写进了他的著作《人性的弱点》里。 我有一个朋友叫谭昊。谭昊在一次应聘会上过关斩将,一路绿灯。可当他第一天报到,竟遇上了麻烦。那位主任懒散而漠然,没完没了地在那里讲电话。谭昊忍无可忍了,摔门而去。在公司的走道里,他忽然想起7分钟原理,于是他慢慢安静下来,最后,他给那位主任打了个电话:“您可能比较喜欢电话交流,那我就用电话报到吧……”主任笑了,原来这是应聘的最后一关,旨在考验员工耐心。主任说谭昊挺机智,其实他仅仅多用了7分钟。 7分钟,在生命的长河中如沧海一粟,可它往往能改变命运原初的走向。在心理学上,7分钟是人的情绪从冲动走向冷静的一个时段,也是从极端走向从容的一个缓冲。很多时候,需学会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 请在转弯处多给出7分钟吧,相信结果将截然不同。 (摘自2016. 01.17《羊城晚报》) |
栏目责编:陆京慧 |
投稿邮箱:ljh@hbrd.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