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位置: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7年第6期(总第246期)->红叶->想起了清宫宫女不让说“我”字
想起了清宫宫女不让说“我”字
 
◎易水寒
  读中国史籍,蛮横不讲理之事例可谓多多,然而我从来没见过像清宫那样从制度的层面规定宫女讲话不允许带“我”字的。据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一书记载:“清制,大臣进殿、退殿须佝偻身子,宫女对主子说话不能自称‘我’,必须自称‘奴才’‘奴婢’。”白纸黑字,人家就这样规定,你有什么法子。
  清宫宫女不让说“我”字,须自称“奴才”“奴婢”,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思之再三,一是说明清宫内存着非常严重的身份歧视,拿人不当人;二就是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丑陋,中国传统文化的丑陋。
  不可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光辉亮丽的一面,比如,我们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有“仁者爱人”的情怀,也有“民贵君轻”的思想等等。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从诞生那天起就缺乏平等的基因,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就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一部《资治通鉴》,记1300余年的历史,其中的真谛是什么?真谛就是“礼治”。何谓司马光笔下的“礼治”?说白了就是君臣有序,尊卑有序,上下有序,内外有序;说白了就是人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自己尊卑上下的身份界限,都不要企图去逾越这种界限。这是做人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底线。司马光的这一套宣传封建价值观、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目的非常明显。你看,中国社会的土壤产生出来的文化就是这样子的缺乏平等,处在社会底层的太监、宫女们不当奴才谁当奴才?
  文明意味着尊重生命,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专制条件下,普通民众何曾得到过尊重!自由和尊严又何曾得到过认同!特别是明清两代,前者有“瓜蔓抄”,后者有“文字狱”,都充满血腥味。人们连说话都常常要小声,连睡觉都常常“卧不安席”,何来的自由和尊严。清宫宫女对主子讲话不允许说“我”,须自称“奴才”“奴婢”,说实在的,这还算不了什么,无非是自己骂自己两声,耽误不了吃,也耽误不了喝,可一旦主子盯上你,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史料记载,某天,慈禧看着两个宫女不顺眼,于是把她俩叫过来,让她俩互相抽脸,并说,使劲抽的有奖,不使劲抽的挨罚。结果一位使劲抽的受到了慈禧的奖励,所谓奖励就是让这位使劲抽的宫女再去抽那位没使劲抽的宫女的脸。请问,这还是不是人过的日子。再想想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归天时的“人殉”吧。那二三百风华正茂的宫女连父母都没来得及说一声就全被埋到坟墓中去了。我们说,14世纪的欧洲已开始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力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而中国的大明王朝还醉心于奴隶主那一套,这是不是黑暗至极。
  鲁迅先生有言:“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 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老调已经唱完》)先生一生的重心在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反省和批判。如此沉甸甸的带有结论性质的话语恐怕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所为吧?因此,我以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在有“萃精式”思维的同时,必须持批判的态度,忌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我们将很难从思想上分清是非,我们的心灵将很难轻盈地运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多次强调一个观点,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怎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毫不客气地说,就是批判地吸收,批判地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