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有个习惯,到基层调研经常临时改变线路。他上任之初,在河北农村调研时突然走进老区一家农户的院子,惊得主人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到宁夏考察抗旱救灾工作,路过中宁县白圈子村时,临时走进农民田丰朋的地里。总理每次下乡“临时”调整路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见到当地最普通的百姓,想亲自问一问百姓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 联想到人大代表视察,其根本目的也是要通过实地调查和了解,倾听群众呼声,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议案建议以及在人大各种会议上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做准备。代表视察时如能像总理那样临时决定视察内容和路线,不让被视察单位牵着鼻子走,就便于利用更多的活动空间和余地,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接触群众,尽可能多地掌握全面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原汁原味”的东西。 然而,观察近些年来各地各级人大代表的视察,似乎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事先将视察的方式、路线、地点和听取汇报单位、内容,甚至调查了解对象和陪同人员都安排好了。参加视察的代表被邀请和集中起来,统一时间,统一行动,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这样的视察虽然比不视察好,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代表很难了解到真实有用的情况。我不是说,代表视察可以一概不通知被视察一方,因为那样会给基层的接待带来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麻烦,比如不打招呼进行视察,被视察单位会事先毫无准备。但是,为了提高代表视察的质量,我觉得,不提前打招呼,或者临时改变路线,会使代表了解到更好更多的真实信息,这对代表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是有帮助的。这样视察的意义会更大些。 代表视察不打招呼,临时改变线路,是代表视察的一项改革,对于这项改革,各方面都要有个适应的问题。首先代表要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不怕麻烦。其次被视察的地方领导和干部一定要转变观念,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支持代表到基层去,使代表更多地接触群众,为视察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各地人大常委会在组织代表视察时,若能像温总理那样,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整线路,多走走临时线路,代表视察就不会走过场,就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