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3年第3期
人大新闻宣传也要讲方法
——杨澜的《一问一世界》带来的感悟
◎ 胡莉敏

杨澜的成功或许是《一问一世界》的卖点,但是,书中讲得更多的是讲一个优秀的团队如何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和广度挖掘,给受众提供更生动的更具有吸引力的节目。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亲切的新闻采访业务书,结合自己的工作,倒也有了几点收获。
  杨澜在书中写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招收研究生的原则,让人感触颇多。她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今天的新闻时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并不是问了五W(who,when,where,what,why)就可以写出一篇好的报道。当今,一个优质报道更多地与背景链接有关,即如何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的坐标上,给受众一个理解和思考的空间。而对背景的介绍通常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相关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可能做出更出色的报道。据此,杨澜把很多新闻素材做得具有鲜明的“杨澜”风格。人大新闻宣传又何尝不是如此。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应该是有一定时代特点的,具有一定深度分析的报道。与其抱怨公文太多,素材过于苍白,不如花点时间,跳出公文与报告的桎梏,对素材进行多角度的深度挖掘。比如,分析这一新闻素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产生的,产生的时间有什么样的时代特点,事件发生后的社会影响,当事人对该事件的看法,做了哪些工作……把这些“背景性”的内容引入到新闻报道中,人大的新闻自然就变得多维而立体、动态而丰满起来。
  如何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挖掘?从杨澜对编导提供给人物背景资料有这样的要求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她要求,所谓一个新闻人物的好背景,不是有5W组成的平面叙述,而应该是一个三维空间构成,首先要搭建起的是一条历史的横轴线;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相同领域中的其他有影响力的时间是纵轴线,而嘉宾的成长轨迹是第三条轴线。在这个立体的模型中,发生在嘉宾身上的每一个故事,就如同一个有内涵的坐标。也许可以在新闻报道中做一下尝试。人大的新闻可以用点、线、面来概括。所谓点,就是新闻的切入点和核心点。所谓线,就是新闻事件的脉络,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谓面就是与该事件有关的视察、调研及相关的决议决定、主任会议相关情况、常委会会议的相关审议意见等内容。写好人大新闻,首先要找准新闻事件的切入点和核心点,通过新闻发展的过程这条线,把读者感兴趣的切入点与事件的核心点串联起来,最终通过多角度“面”的穿插,给读者描绘出事件立体与多维的发生发展过程。总之,人大新闻报道不应仅仅满足于“发生了什么事”,而应该尝试在“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这一结果对人大制度带来哪些影响”多做文章。
  人大新闻宣传的程序性报道多,但这并不是说人大新闻报道就是板起面孔的说教,对于有的新闻素材,只要找准读者的关注点,也能做出有吸引力的生动报道来。《一问一世界》中提到了美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六十分钟》的报道原则。该节目虽然是以政府行为、社会事件、司法公正、人类灾难等“硬新闻”为主要选题,但栏目的创立人唐·休伊特认为:严肃的新闻原则和讲好一个故事一定是可以结合的,关键就是你能否讲好一个故事,能否把有价值的内容有效地传达出去,让受众的心产生共鸣。因此,自1968年创立以来不仅是美国电视节目中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最多的节目之一,同时它的收视率连续22年稳居全美前10名,被称为美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常青树。如果说,媒体人是社会的守望者,那么将守望中看到的事和人生动形象地转述给受众,是守望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或许我们缺乏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与技巧,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即对人大工作的参与度比较高,对人大工作中的很多事件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人大工作的发展脉络把握比较准确。因此,在人大新闻宣传中,我们不仅要将这些事件讲给读者听,而且要学会将人大事件背后的故事讲给读者听,只有把这些事讲得生动了,才能让读者想看、爱看。
  人大工作中不是没有好新闻,而是能否有发现好新闻的眼睛,能否用心写出好新闻。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群众对人大工作的关注度也将越来越高,他们从以前不明白人大是做什么的,到现在人们想知道,人大到底做了哪些工作?能否监督有关部门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而在宣传人大工作中,我们需要做的,也许是不断追问自己:我是否在用心讲人大的事?我是否在用心地讲好人大的事?


责编:白玲岩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