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检察日报报道: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提出建议7569件,议案401件。从这些议案建议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感悟些许民主的真谛。 调查研究与提出建议。据悉,此次出席会议的代表中共有2574名代表领衔或参与提出建议,平均每名代表提出2.94件建议,即便以所有代表数2987名作为基数,平均每名代表提出建议数也要达到2.53 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据。山东某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建议153件,而该市人大代表数就有343名,人均0.5件都不到。与之相比,全国人大代表体现了更为自觉的履职意识。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人大代表不提建议意见是失职;不分良莠一味提,也未必是尽职。今年全国人大代表所提建议质量如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晔晖表示,今年代表建议围绕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热点问题,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当一部分代表建议是在专题调研、视察和座谈走访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今年代表建议质量较好。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也是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的关键期,每一级的每一个代表都要像全国人大代表那样关注国计民生,投入时间和精力沉下心来调查研究,多提质为重、民为先的好建议,如果不提建议,或者提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言不及义,那就辜负了老百姓对代表的期望。 专业属性与公众立场。在7569件建议中,代表结合本职工作提出的的2150件,占28.4%。但代表提出建议并不囿于自身专业或界别属性,更多地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献计献策。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是代表提出建议的聚焦点之一,35个代表团中有34个代表团提出相关建议476件,共涉及代表1988人次。这就表明代表的专业视野固然重要,代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有扎实的学术理论为根基,有大量的调查研究做依据,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出的建议就会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但是界别属性、选举单位的区域属性并不是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行使人民赋予权力的界限,人大代表必须超越界别和选举单位区域的局限,从宏观和全局出发,更多的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上,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敏锐地关注分析社会问题,并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写的一篇文章标题叫作《立场比专业更重要》。这个立场是什么,就是公众的立场。没有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即使当选的代表全部是所谓高素质的精英人才,也不一定就能保证这些代表能够称职地履行代表职责。作为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很难明确到底哪些群体才是他的选民,人大代表更多地站在公众立场,所代表的选民利益就会更全面、客观、真实,就更接近代表人民的利益。 基层声音与顶层设计。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所提建议何以再创新高,与一线代表踊跃程度是分不开的。本届人大首次当选的代表建言献策积极性很高,共提出建议4073件,特别是一线工人代表和农民代表,无论是提出建议代表的比例,还是人均建议数量,都居各职业类别的前列。一线代表数量明显增加是本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主要特色,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为什么在制度设计上要为一线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提供更多的空间?这是因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部署离不开基层的声音,需要进行不同利益的平衡。一线代表有着丰富的基层经历,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对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有着最直接、最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同时,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促使了人大代表所代表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把不同地区群众的意见和声音、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都带上来,在全国人大这一最高议政殿堂上进行民意交锋,利益博弈,立法和决策这样的顶层设计就能吸纳更多的社会意见,弥补少数利益的主张偏差,从而使个体意见在公开沟通的过程中平衡、凝聚,从而形成统一认识即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一句话,让基层声音成为顶层设计的推动力量,才能更多地体现民主的真谛,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人大常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