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3年第13期
民主从学会审议开始
◎ 曹 众 蒋海英
  审议权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职能,是依法进行表决的前提。只有立足于全面、透彻的审议,立法、监督、任免和决定重大事项等权力,才能彰显出民主与法制的精髓。姑且断言,民主可先从学会审议开始。

  请珍视审议效率

  人大会议事关国计民生,事关通盘全局。会议中的审议效率弥足珍贵,其低下乃至缺失,不仅会降低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更会给社会相关方面发展带来制度性诟病。
  近几年,有地方把审议贯穿于常委会的会前、会中、会后全过程,充分发挥“审议卡”的优势,以备议、审议、补议拓展了审议程序,提高了审议质量。所谓“审议卡”,就是审议发言提纲,也是审议发言不妥、不及时的书面修正和补充,还可以是未能参加会议时审议意见的书面呈送。它的应用,弥补了审议时间紧张、不充分的问题;弥补了碍于情面、审议不深不透的问题;弥补了发言随意性大、浪费审议时间的问题……吉林省的珲春市人大常委会、黑龙江省的双城市人大常委会、四川省的遂宁市人大常委会、河北省的邯郸市人大常委会……都为此进行过类似有益的尝试。
  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近些年对其议事规则的修改细节中,我们也可清晰地感受到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民主与法制、科学与效率的进取之心。从明确发言规则以提高议事质量,到规定发言时间确保议事不跑题,再到列席人员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无不彰显出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更加高效、务实地开好人大会议,始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孜孜不倦的追求。

  请少讲正确的废话

  正确的废话,就是敷衍的套话、严谨的空话、真实的假话、虚无的大话。这些话永远没有错,但也永远没有用。
  如今,略显重要的报告与审议,往往洋洋洒洒几小时、万余言。从国际形势到国内大局,从省情到市况,从指导思想到方针政策,从科学发展观到社会建设,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到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般论调无论谁看都是“所言极是”,但真正要贯彻落实、展开工作的时候,却发现无可参照、无的放矢、无可奈何。
  审议中,问题谁都不愿提及,实绩又不突出,怎么办?正确的废话就起到了虚掩与粉饰的作用。纵然是剖析问题、提出措施,也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扎实”、“执行力度不够”,然后“进一步提高”、“切实转变”、“不断提升”、“突出抓好”等等。还有,总是自吹自擂,将牛皮吹得山响,诸如“大发展”、“大跨越”、“大战略”、“大格局”、“翻几番”这样的词调。
  正确的废话“兴风作浪”,势必会弱化求真务实者的语境。这不单纯是会风、文风问题,而是党风、政风的缩影。2010年3月,广州市政协主席朱振中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大会发言,痛斥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歪风,导致“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他的5分钟发言,赢得了全场11次掌声。
  审议中的正确废话折射出不思进取者、不学无术者、弄虚作假者、欺上瞒下者的人民蛀虫心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请不要汇报工作

  “请您不要汇报工作了,发言要开门见山、言之有物、言简意赅。”这是发生在2013年初H省人代会小组审议时的一幕。大庭广众之下的这句直言不讳,令对方很尴尬,却又是实情。当前在大会发言或分组审议中,代表按照职位高低顺序来发言较为常见,发言内容也往往是“三部曲”:先介绍本职工作,随后讲成绩,最后谈打算。这样的老套路与工作汇报毫无差别。此外,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宣传企业,突出个人;正确废话,言之无物……这般发言也明显背离了会议主题,影响了审议效率,损耗了监督实效。
  审议中,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广开思路言路;只有秉承人民利益,为民仗义执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直面症结;只有深入调查研究,言之有据……这样的审议,才能对得起人民的选举,负得起人民的重托,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审”浮在表,“议”限在面,或者是敷衍了事,实则是对民主政治的亵渎,对人民权利的藐视。

  请多讲逆耳忠言

  如今,我们的政府在容纳“批评”时,已经愈发从容与淡定。从引而不发到“三公”公开,从信息堵塞到政务透明,从自我鉴定到民意测评,从组织任命到社会公选,从部门起草到开门立法,从行业决断到听政决策……这般积极、伟大的进步,哪一项能离得开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助威和给力。

  当然,不敢甚至反对批评的杂音也不在少:2008年广东省人代会,某位代表在对检察院进行较为严厉的批评时,同组一名代表多次试图打断其发言,最后吓得竟然甩下“这只代表他,不是我们的意见,我们都听不见”的话,仓皇离场。还有少数代表,要么缺乏胆量和勇气,不敢讲真话,畏惧道实情;要么缺乏学识和热情,议政不到点子上;要么满口正确的废话,就是不说逆耳忠言。
  逆耳忠言之缺位,毫无疑问逃脱不掉私利至上的主观动机。怕差距?怕反对?怕监督?在一些代表的观念中,往往是“批评了就是不支持,支持就不该用力批评”的思想占上风。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有所察觉,但认识不深,批评就是真知灼见;有的还没看到,批评就是猛醒良剂;有的解决遇到阻力,批评就是择机再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的批评不是代表某个人随意批评,也不是针对某个人有意见,而是受人民嘱托,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依法监督。有代表直言:“代表的生命力在于敢进诤言。”
  虚怀若谷倾听批评是襟怀。自动自觉接受批评,不仅仅是制度设计和优良传统,更是执政谋略和政治清醒。真心实意善待批评是大智慧。不论多么睿智之人,难免囿于视角限度,轻忽缺失或错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请基层代表多发言

  来自基层的代表,虽然没有耀眼的职衔,但同样心怀民生冷暖,同样关注民生大计。他们对百姓生活体味最深、最直接,他们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正是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代表的声音不可或缺。
  近几年,人大会议上引人注目的往往是官员代表、明星代表、老总代表。他们在审议时侃侃而谈。相对而言,基层代表则显得有些默默无闻。此种语境的出现,除了某些阶层代表比例过高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媒体“追星”、“拜金”心理,还与发言权的分配不无关系。小组讨论会上,常见按照级别分前座后排,主要领导坐在前排,摆着话筒,位置优越,自然多了发言机会,而围坐在后排的“普通”代表,就只有聆听的份儿了。
  无论是工人、农民、普通市民,还是官员、企业家,不论什么职务,无论什么身份,一旦当选人大代表,便享有平等的参政议政权利,享有均等的发言机会。倾听基层代表“原汁原味”的发言,有利于决策者掌握真实信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形成经得起历史考验、实践检验,并兼具操作性的方针政策;有利于真正体现把改善民
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听得进去群众的呼声,才能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问计于民,才能将决策建立在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让基层代表多发言,吸收更为真实、客观、多元的民智与民意,这才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精义所在,才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应有氛围。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