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电子版
>>
2014年第11期
《三国志》中的周瑜其人
◎ 关玉生
在世俗人的眼中,周瑜是一个鸡肠小肚、心胸狭窄的典型。因为他是被诸葛亮“三气周瑜”气死的。近读《三国志·周瑜传》等史籍,发现周瑜的心胸非但不小,而且颇具“雅量”,《三中演义》中的周瑜和历史上的周瑜是两码事。
那么,《三国志》中的周瑜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具体地讲:
一,美姿容。周瑜,庐江舒人也(今安微舒城人),出身士族,“长壮有姿貌”,“吴中皆称呼为周郎”。建安三年(198年),被孙策授建威中郎将,时年周瑜二十四岁。孙策欲取荆州,瑜又被拜为江夏太守。“时得桥公(桥玄)两女皆国色,孙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宋苏东坡在《赤壁怀古》中有“遥想公谨(周瑜字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句,即形象地点出了当年周瑜青年英姿焕发、婚姻春风得意之状况(注:《三国志》中的桥公和大桥、小桥和苏东坡文章中的称谓同音不同字,苏文把“桥”称之为“乔”,原文即如此,特此说明)。
二,会打仗。爆发于建安十三年冬十月(208年)的赤壁之战,名为“孙刘联盟”对抗曹操,实际上是周瑜和曹操之战。周瑜之所以用三万之众战胜号称八十万的曹军,是因为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因为他“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也是因为他“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所谓“操舍军马,杖舟楫,与吴越争衡,非所长也”;所谓“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淮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患也”。皆能说明周瑜对敌我的分析是科学的。“只有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战争,才会是胜利的战争。”正因为如此,当“刘备望见瑜船,乘单舸往见瑜,问‘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刘备曾被曹操任用为豫州牧,故而此称)但观瑜破之。”才有如此信心百倍地回答。
战斗在长江中展开以后,即暴露出曹军“远来奔袭,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的问题。初战曹军就失利,退回江此。当黄盖提出“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的建议后,周瑜又及时予以采纳。并“先以书遗操,诈云投降”,用以麻痹敌人,以待时机,当出现“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曹军史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曹军二里余,载满枯柴,灌油其中舰船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死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曹军大溃。”
三,有雅量。“瑜性度恢廊”。“将军程普颇以年长,数凌侮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较量)。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一史料《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均有记载,足以说明,周瑜是一个颇有雅度且很受人尊敬的人。
四,士为知己者死。周瑜与孙吴政权有很深的感情。周瑜“少时与策善”。孙策的母亲又让策弟孙权“以兄事奉周瑜”。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权代之,“权让瑜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冬十月,赤壁之战开始,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敌,在战争中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不畏险阻的担当精神。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210年),“瑜欲取蜀,还至江陵治装,因病卒,死年三十六岁。”死前曰:“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倘所言可采,瑜死不朽矣!”周瑜英年早逝,但他所感怀的不是生命的短暂,而是壮志未酬的遗憾,所牵肠挂肚的是孙吴的国家事业。颇有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味道。周瑜死后,留有一女二男,“孙权的长子登娶其女,以其男循为骑都尉,妻以女,胤为兴业都尉,妻以宗女。”亦表现出了对这位为孙吴政权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的关心。
此外,周瑜深谙音乐。“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在《三国志》等史籍中,是一个颇为正面的人物。要说“忠”,他无比的忠诚于孙吴政权;要说“礼”,他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要说“恕”,他亦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忽施于人”,颇有“仁人君子”之风。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却被矮化了,成了一个心胸极度狭窄的人。《三国演义》扬蜀贬曹,扬蜀抑吴的倾向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