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4年第11期
将军墓前有所思
◎ 易水寒
  在河北井陉古驿道的白石岭巅,有一座将军坟,坟前有碑,上面赫然写着“赵守将白面将军陈余墓”几个字。秦末汉初之季,和张耳同为梁地名士且有“刎颈之交”的陈余为何埋在这里?事情的原委是:汉高帝三年(前204年)十月,汉将韩信率军东下井陉击赵,在井陉古驿道的白石岭及岭下的绵河一线设“背水阵”,大破赵军,赵军主帅陈余战死,俘赵王歇,赵亡,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陈余战死在这里,所以也就埋在了这里。
  陈余在和韩信争锋中是为败将,但身临战阵,舍生忘死,奋勇拼杀,以身殉国,其志亦难夺,其节亦可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白面将军”,专门在设“背水阵”的白石岭下为其修建了“将军祠”,只可惜,因为年代久远,现“将军祠”仅存遗址。白石岭巅的陈余墓,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一个秋日的下午,我有幸游览了井陉古驿道,夕阳夕下,看荒山野冡,野草残碑,睹物怀旧,感慨良多。“长松落落忠臣庙,衰草凄凄壮士坟”,一种“成也寂寞,败也寂寞”的惆怅油然而生。
  想当年,韩信被刘邦拜将后,渡黄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杀掉陈余,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围项羽于垓下,致项王自刎乌江……是何等的英雄盖世。然而,英雄盖世的韩信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是“夷灭三族”的厄运,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可悲下场。对于韩信悲剧性的结局,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叹曰:“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可谓一语道破了韩信“因功高而被杀”的真谛。
  中国的历史,君臣之间似乎一直存在一个难以言说的纠结:那就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春秋末,越为吴所败,范蠡曾赴吴为人质二年。回越后又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一举灭掉吴国,越国遂成为霸主。但是胜利后的勾践却容不下范蠡,范蠡遂逃至齐国,后又“泛舟五湖”。征战时用大将,胜利后杀大将有名的当属朱元璋。朱元璋为了让太子朱标稳掌权力,想出了恐怖的一幕,那就是要在有生之年把他认为对太子掌权有威胁的功臣全部杀掉。为了说明这个意思,他把朱标叫到身边,故意将一根棘杖放到地上,叫朱标去拿,朱标面有难色。朱元璋见此严肃地说:“怎么样?你怕扎手了吧?我现在要把这些刺给你去掉,然后再交给你,不就拿起来了!我要杀掉那些‘有刺’的人,只有除掉他们,你才能顺利当这个家。”从朱元璋的话我们可以品味出,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功臣不得善终,其实并不是冤杀,而是必杀。所谓“英雄自古多遗恨”,细思之,皆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胜者韩信,败者陈余,谁胜乎!谁败乎!恐怕是“成也寂寞,败也寂寞”。而形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皆值得深思。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