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电子版
>>
2014年第15期
“非白即黑”、“非忠即奸”危害大矣
◎ 易水寒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有一种所谓的“非黑即白”、 “非忠即奸”的思维,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痛快倒是痛快,但非常有害。其实,黑白问题,忠奸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并非那么简单,那么分明。当一个人有了较多的阅历就会发现,这些对立的问题往往不是草草率率就能断定的。中国五代时的宰相冯道,“为相二十余年,历任四朝十君”忠乎?奸乎?宋朝时候有位叫唐质肃的就冯道的忠奸问题问王安石,王安石回答说:冯道不但是纯臣而且是呱呱叫的了不起的纯臣。正如“商汤时的伊尹五就汤、五就桀,正在安人而已。”王安石以商汤时的贤者伊尹比喻冯道,意在说明,人在不同的主子之间行走,目的并不全在对谁忠、对谁奸,这里面有一个照料老百姓的问题。
按照王安石的思路,我翻了一下《资治通鉴》等史籍,查了一下冯道这个人,发现此人“虽历相数年,仕四朝十君”好像不是一个忠臣,但此人很有善心。比如契丹打进中原,杀人屠城,无恶不作,中原的许多忠臣义士谁也保护不了老百姓,但冯道却用了巧妙的言辞、大臣的雍容,说动了契丹皇帝,放了中原人一马。欧阳修写的《新五代史》尽管对冯道殊乏好评,但也不得不承认:“人皆以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冯道)一言之善也!”冯道能以“一言之善”救千万百姓于死难,这难道不是政绩,不是所谓的“忠臣”,骂他与胡人合作,骂他是奸臣讲得通吗?我们中国人对人的评价受儒家“忠臣不事二君,好女不嫁二夫”的影响至深,尤其看不惯那些在不同主子之间行走的人。而不管这种人对民生有多大的贡献。说穿了这是一种极端的陈腐的评价观。因此,我们应该把颠倒了的价值观颠倒过来,以对人民的福祉贡献大小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而不能用那些陈腐得不能再陈腐的观念评价历史人物。
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忠肝义胆勾红脸(如关公),奸诈误国的勾白脸(如曹操),让人一看便知谁忠谁奸,这种分法唱戏可以,很方便观众。但如果按此评价历史人物,那就对不起人了。曹操是奸臣吗?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这个样子吗?对“白脸曹操”早就有人质疑,早就有人包括毛泽东同志提出要给曹操翻案。这说明,对极复杂的人进行极其简单化的评价,是难以站住脚的。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