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赵人民代表网
>>
公民与法治电子版
>>
2010年第9期
解读官场不正文风
◎ 沈泉涌
文风是指语言文字及文章的作风,官场文风主要是指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各类公文的作风。公文中的文风问题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延安整风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文风”,整顿后大有改观。这些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改进文风,也有成效。在政策宣传和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党政机关运行的各类公文中,好文章大量涌现。但公文中的不正文风仍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摸清不正文风症状,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是摆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文风不正的种种表现
现实中,官场不良文风有多种表现形式,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有一个经典的描述:“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太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表现之一:连篇累牍,长篇大论。
讲话、文件和文章的长短没有一定之规,关键是看有没有必要;短不见得都好,长不见得都不好,但如果把长当作一种刻意追求,这样的长就容易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一些领导干部作报告写文章,洋洋洒洒、云山雾罩,本来一二千字就可以讲清楚的问题,硬是拉长到洋洋万言;五分钟就可以讲好的话,一定要短话长说拖它个把钟头,似乎不长就不足以显示水平。长的特点大多是大标题套着小标题,大“一、二、三、四、五”牵着小“1、2、3、4、5”,看似全面又气派,但重点不突出,效果并不佳。
表现之二:“雷声大,雨点稀”。
行政活动中形成的公文,其目的是传达上级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提出贯彻措施,有效推进工作开展,切忌空洞无物。一些领导干部在讲话、起草文件和写文章中习惯说套话、正确的空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话连篇,往往从古到今,从远至近,从宏观到微观,扯一大圈才回到主题。这些公文了无新意,观点陈旧,套话成串;无材料,通篇议论,虚多实少,如同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索然无味,除去套话空话,挤去“水分”,没有多少“干货”,让人看不下去,听不进去。
表现之三:生吞活剥,移花接木。
一些领导干部头脑里没有新思想,工作上没有新点子,又不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很难有独立见解。他们讲话、起草文件或写文章多以引证代替论证,充斥有关文件的复述,去掉“明引”和“暗引”后没有几句自己的话,典型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翻阅他们的讲话和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个面孔,如果把名字盖住,很难判断出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的,是省里的、县里的还是乡里的。更有甚者,有的还明目张胆地从互联网或内部文件资料中整篇抄袭外地同行单位的类似文稿,换一下单位名称和时间,就为我所用,闹出甲地领导指导乙地工作的笑话。
表现之四:单调死板,毫无文采。
文采乃“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文采,谈何文章?“文附于质”,“质待于文”。二者虽有主次之分,然决不可偏废。一些领导干部对这些为文的基本道理置之不理或本来就不甚了了,在讲话、起草文件和写文章时不看对象,无的放矢,既不摆事实,又不讲道理;既不讲究文稿的篇章结构,从头至尾平铺直叙,上下一般粗,也不注意文法和语言特色,缺乏有说服力的鲜活语言,往往是套话连篇,语言无味,缺少魅力、风格和趣味,像个“瘪三”,既没有什么说服力,更没有感染力,是十足的“官样文章”。
表现之五:堆砌词藻,华而不实。
文以载道,文贵从实。包括公文在内的所有文章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不顾内容的充实,一味在形式上做文章,就走向了问题的反面。综观现在一些地方的文件、领导讲话和党报文章,不在琢磨事儿上下功夫,专在琢磨词儿上下功夫,充满四六句、顺口溜,编一些几个“必须”、几个“坚持”的排比句,咬文嚼字,死抠字眼,刻意排比,强求工整,堆砌词藻,脱离实际。譬如,现在公文的小标题常见的句式“什么是什么的前提”、“什么是什么的根本”、“什么是什么的基础”、“什么是什么的重点”、“什么是什么的关键”、“什么是什么的核心”、“什么是什么的保障”等,就是刻意排比、强求工整、华而不实的典型例子。
表现之六:小题大做,沽名钓誉。
有的领导干部做了一点事情,或者想要做一点事情,惟恐天下不知道,在讲话、报告和文中对成绩、政绩、业绩任意拔高、渲染,有一说十,有十说百,有百说千,有千说万,夸大其词,哗众取宠,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归于别人,文过饰非,争功诿过,报喜隐忧;有的没有经验也要侃出一二三,没有典型也要靠生花妙笔来硬造,把个别的写成普遍的,把偶然的写成必然的,把自发的写成有组织有领导的。往往是分析形势,上下内外一派大好,机遇良缘千载难缝;谈到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展望未来,肯定更好,说的全是过年的话,“歌舞升平”,形同电视广告。
表现之七: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不论是开会讲话,起草文件。还是写文章,都要做到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给人下命令、扣帽子。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增强文稿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一些领导干部在现实中习惯于惟我独尊、“一言堂”,作风粗暴、颐指气使,在讲话和文章中也是居高临下,开口“必须”,闭口“不许”,左一个“要求”,右一个“禁止”,以“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在其眼里,听众和读者简直成了一味捣蛋、需要耳提面命的顽童,缺乏对听众和读者的起码尊重,缺乏现代政治文明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民主平等意识。
表现之八: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一些领导干部为了仕途通达,在向上级反映工作情况的讲话和汇报材料中报喜不报忧、不反映真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层层截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粉饰太平,掩饰矛盾。有的地方官员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甚至闭门造车,任意杜撰,在汇报上做文章,在造假上下功夫,把计划写成总结,把设想写成现实,把口号写成结果。更有甚者,为炫耀所谓“政绩”,不惜采用种种掩人耳目、瞒天过海的手法,欺骗领导,欺骗群众,欺骗自己,虚报数字,把事迹拼凑起来,移花接木,形成“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怪圈。
表现之九:故作高深,假冒创新。
有的领导干部打着创新观念、解放思想的旗号,忙于跟风刮风,望风而文,见热就炒,一哄而上,一个新东西出来,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就照着猫画虎,画虎不成反类犬。有的“新思路”一个比一个新,花样不断翻新,口号连天;有的为了赶时髦,灵机一动即提出一个“新提法”;有的故意杜撰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结果使本来应该朴实、简明、庄重的行政公文,在一些人手里变成一味生吞活剥地添加各种时髦的新名词,炒作自己也没有完全弄明白的新概念,把具体明确的政策模糊化,把简单明了的问题复杂化,使人如入五里雾中,摸不着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表现之十:等因奉此,照葫画瓢。
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活动敷衍活动,照搬照抄,公文旅行。上级开了会议,发了文件,作了部署,不是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而是忙于表态,赶紧开会,照搬照转,把上级文件换个发文机关一级一级地发下去,“通知的通知”,照葫芦画瓢,上级怎么讲,下边跟着喊,美其名曰“保持一致,行动要快”。无论什么重要的事情,似乎只要开了会、讲了话、发了文,就可以万事大吉、心安理得了,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至于下面落实不落实、能不能落实则不闻不问。表面上看是只对上面负责,其实质是对上对下都没有负责。
文风不正的严重危害
不良文风,窒息创新的思想,泯灭创造的灵魂,使公文传递政策信息、宣传教育、推进工作的功能萎缩失灵,进而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降低和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文风不正影响党的执政形象。
文风是学风的体现,是党风的折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文风,对形成良好政风和社会风气,有不小的影响。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文风不正,假、大、空盛行,不仅领导干部本人失信于民,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文风面对公众,不只是反映领导干部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对公众的态度问题,而且是严肃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的整体评价,关系到党的形象。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良好的文风,同时又注重实干、务求实效,才能造福群众,赢得民心,我们党执政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文风不正窒息改革创新。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自由的表达,难有活跃的思想;脱离实际、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表达,必然制约思想的解放。遗憾的是,现如今,在行政活动中讲套话不讲真话、讲空话不讲实话,讲照本宣科的话不讲有感而发的话,已经是很多人的“话语逻辑”;一些地方的表达环境仍然是“讲真话”需倡导、“听真话”成负担,批评遭到排斥,说了错话不被宽容,照本宣科最安全,勇于表达“很危险”,因循守旧无成本,思想解放有代价。实践证明,良好的文风,有利于人们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从而对思维模式产生强有力的冲击,新思想方能应运而生;不良的文风,说四平八稳的套话,讲滴水不漏的官话,写单调呆板的文章,观念更新、思想解放都将流于空谈。
文风不正贻害工作推进。
公文中的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等,都是对现实情况的歪曲反映,使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不仅妨碍了上级领导机关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容易形成信息失真,造成决策失误,而且贻误解决问题的时机,使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小错酿成大祸。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频繁发生了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恶性事件,有许多就是掩盖问题的过程中埋下的祸根,就是在回避矛盾的情况下积累起来的,就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出现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良好的文风,说实话,道实情,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求真务实,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才是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从而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
文风不正疏远干部联系。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我说你听,官话套话连篇,空话长话如注,“话不中听”,必然疏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甚至会激化与群众的矛盾。年长日久,干群之间的思想感情得不到沟通,群众落实上级政策的抵触情绪也就会随之增加,领导机关出台文件、领导干部在公共场面讲话,少一些官腔、套话,多说一些知心、贴心、交心的话,多说一些明理、鼓劲、励志的话,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有利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
文风不正有碍履行职责。
对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来说,公文关系到能不能履行好宣传、教育、引导、协调的工作职责。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而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基层,需要基层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如果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了解群众心中想什么,“不会说话”、“话不中听”,“文不对题”,就难以在群众中树立起有水平、有能力、有威信的良好形象,就难以宣传、教育、引导、协调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不正文风形成的基本原因
当前文风不正的原因极为复杂。就历史原因而言,党八股、洋八股的影响仍然存在,有些已成痼疾,难以轻易根除;就领导体制而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存在,使不良文风得到庇护;就主观方面而言,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缺少独立思考,习惯于向上负责,很少关心群众的思想情绪、做群众的代言人;就表现手法而言,不注重修辞,不注重锤炼语言,不是老和尚念经,就是把一些流行的政治词汇堆进讲话和文章,耍小聪明,玩花架子;等等。
学风不浓、思想懒惰是文风不正的主观原因。
领导干部讲话、起草文件和写文章要能吸引人、感染人,关键是要有思想深度,能够启发人的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说话、起草文件、写文章干干巴巴、味同嚼蜡,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不够、学养不足、党性不强。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成天忙忙碌碍,浑浑噩噩,“书报不沾边,文件只翻翻”,即便参加会议、学习,也往往不大用心,不肯动脑,不求甚解,完全用应付任务的观点去对待学习。缺少政治素质、理论根基和政治敏税性,懒得认真思考,肚里没有多少货色,讲出的话和写的文章能有多少有思想、有观点的新东西?
作风漂浮、情况不明是文风不正的客观原因。
领导干部要讲什么、写什么,一看自己想做什么,二看自己做了什么,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基础。一些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工作心中没数,又不肯下基层调查研究、问计于民、求真于实。即使下去了,也是“坐着汽车转,隔着玻璃看”,或是深陷“包围圈”,所见假大空一片,把下级“充气注水”的汇报材料奉若至宝。对实际情况没有真切了解,对群众意见没有认真倾听,情况不清,问题不明,胸中无数,只能在低水平上不断地重复文件,重复别人,重复自己。讲话、起草和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是空洞无物、不知所云,基层干部群众不愿听、听不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形式主义、怕担责任是文风不正的思想原因。
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少数地方形式主义严重,怎么说,怎么做,怎么写,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简单照搬就是了;另一种情况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事业心、责任心,不愿意求真务实,喜欢玩花架子,搞虚的东西;还有一种情况是,心存顾忌,怕出差错,怕得罪人,不愿谈自己的见解,只求稳妥,把中央和上级的正确思想照抄照转,不断加以简单重复,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假象,好像他对中央的精神十分拥护,十分赞成,全力贯彻。套话、空话说起来又省事,又不会出错,何乐而不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众心理,有的人是出于无奈,别人都这样讲,你不讲就显得不合时宜,不协调。
文山会海、穷于应付是文风不正的社会原因。
现在的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着以文件、会议和领导讲话代替思想政治工作,以文件、会议和领导讲话代替深入实际,以文件和会议代替具体工作的现象,以为下一个文件、开一个会议、讲一次话、写一篇文章,就可以贯彻落实上级的政策、指示和工作部署。结果,文件发多了,文件、简报、材料成堆,自然就会粗制滥造,东拼西凑;会开多了,身为领导干部,参加会议就是讲话,情况熟的,还能讲出个头绪,讲到点子上,情况不熟的,也只能“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王奶奶缠裹脚布”、“做二道贩子”、“炒炒饭”了。
改进文风的主要举措
文风问题既是党风问题,也是世风问题;既反映着干部的文化理论修养水平,也反映着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综合素质,甚至体现着干部的精神状态。它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而首先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和听众、读者的态度问题,是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文风都是党的作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要改进文风,就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古人云:“文知其人哉!人如其文哉!”文风问题说到底,是文德问题,是做人的问题。改进文风,必须在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写老实文章。要切实担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廉洁,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切不可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召开和滥发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研究的措施不得力的会议和文件上面。
第二,要改进文风,就必须提高能力素质。
对于每一个领导者来说,优良的文风都是自己的能力、胸襟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文风不正,讲不了短话、讲不了明白话、讲不了管用的话,与他们长期不学习、没有功底、缺少能力有直接有关系。要切实改进文风,就要从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抓起。实践证明,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只有勤奋学习、功底厚实,“肚子里有货”,才会有讲真话、新话的本事,才能形成与我们的事业要求相适应、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风来。领导干部要养成自己动手起草重要文件的习惯,重要文稿需要集体起草时,领导者也必须自己出思想、拟订提纲,参加讨论和修改定稿。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领导责任,并带出个好文风来。
第三,要改进文风,就必须营造民主环境。
一些领导干部不喜欢八股文风还要搞这些东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需要承担责任,可以省事省力,回避风险。如同我们做工作不可能不犯错一样,讲话、起草文件、写文章也不可能没有错话。因此,改进文风,还要注意环境问题,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宽容地对待讲错话。要大力倡导独立思考的风气、敢讲真话的风气,努力创造鼓励讲真话,提倡讲新话,允许讲错话的社会环境。根治不良文风的体制问题不是一个单位能够解决的,但改善环境、营造民主氛围可以从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做起。
第四,要改进文风,就必须制定配套举措。
改进文风,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不行,仅限于一般号召也不行,要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制定刚性的举措。建立文件(会议)管理和评价制度。什么会应该开、什么文应该发,什么会不该开、什么文不该发,应开的会怎么开、应发的文怎么发等,要有统一管理的制度,作出详细规定。对于每次会议、每个文件的落实情况,要从内容、形式、效果、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奖优罚劣。要改进干部实绩评价体系,不仅要看他如何开会发文写文章的,更要着重考察他是如何干的,干得怎么样。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求真务实的导向,有利于改变不良文风问题,引导党员干部争当实干家,自觉与“文山会海”决裂。
第五,要改进文风,就必须从领导做起。
改进文风,必须是自上而下的。优良的作风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带出来的,文风也是这样。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下决心精减文件会议,必要的会要短开,必要的话要短讲,必要的文章要短写,去陈言空话,明要旨重点,着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推动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从源头上解决文山会海和文风不正的突出问题。
责编:李韬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