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实行‘两免一补’,完成村村通油路、通电话工程,创建文明生态村,建立乡镇公教人员工资保障机制,升级改造乡镇卫生院,建立运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安排200万元培训农民,‘村官’工资补贴由县财政发放,垫付家电下乡补贴……”这是河北省邢台县认真落实人代会决议和代表建议,致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资金投入向改善民生倾斜而结出的累累硕果。 近几年来,该县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民生改善,通过审批监督计划、预算,督促落实代表建议,专题调研山区建设与生态保护、失地农民安置、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等情况,审议政府城乡规划与小城镇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业产业化工作、山区建设与生态保护、新农合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项工作,并作出相应决议或审议意见,要求县政府在做大财政“蛋糕”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分配“蛋糕”,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在工作部署上,更加注重“三农”工作,在资金投入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着重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形成了一系列强农惠农为农的政策体系,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和谐稳定。 关注民生改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打造民生财政就是树立民生理念,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体现到关系民生的各项事业发展中去。不仅要改善农民生活,更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仅以去年为例,县财政列支200万元,免费培训农民8.2万人次,转移输出劳动力2.9万人,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在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基础上,优化教师队伍,实行绩效工资,投资585万元建成特教学校,投资5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取暖工程,促进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2项,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6项。建成农家书屋26个,送戏下乡102场。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率先通过省评估验收,新增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新增180万元医疗设备。新农合参合率达94.7%,为13.1万人次报销医疗费3831万元。发放保障、救助资金1825.3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11万人。在全省率先把农村80岁以上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低保覆盖率达4.8%,建成18个“五保”村居点,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9%。投资506万元建成县级中心敬老院并投入使用。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该县是农业大县、山区大县,打造民生财政必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去年,一是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加强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环境容貌整治,发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小城镇功能和品位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投资1.2亿元,城镇化率达到28.5%。二是实施燕赵新民居工程,投入9467万元,推动12个省级示范村、26个县级示范村建设,新建、改造民居4840户。 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打造民生财政的必然要求。去年,一是投入2.8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100项,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7.5成万亩,解决了40个村、2.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投入2亿元,新修和改造国省干线、环市道路、农村公路153.5公里。三是新建电力线路45.2公里,改造变电站16座,建设电气化村10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近千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