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潜规则”,就是隐藏在背后的和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而又实际起作用的规则。 时下,“潜规则”存在于我国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严重地阻碍着法律法规的执行,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是一种典型的腐败现象。 举例来说,高校本来是传承和推进人类文明,引导社会舆论的地方,是学术、思想和文化更新的中心,其优良传统和作风从来是“崇尚真理”和“真理在谁的手中谁有发言权”,但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却遭到了颠覆,演变成了“谁的官大谁有发言权”,“谁的官大真理在谁手中”。这是其一。二是“权力通吃”。有了官位,教授职称容易得到,项目和经费容易得到,成果奖也容易得到。即便是有专家评审,因为有领导的名衔,评委也会高抬贵手,这已成为尽人皆知的“潜规则”。三是资源交换。你帮我招个学生,我帮你报个奖项。今天你在职称评定中帮了我,明天我也要关照你,如此等等。高校这种被人认为圣洁的地方居然也世俗起来,而这种世俗的资本又是权力,因此,追逐官位也就成了诸多教授的价值取向,以至于在某高校发生了40位教授争当一位处长的稀罕事。这实在是现今教育的悲哀。 教育如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也是如此。其盛行的“潜规则”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有些领导为达到提拔某人的目的,在提名阶段,有意识地多讲某位同志的优点、特长、政绩,以暗示或默许对某位同志的提名。这些领导倘若是“一把手”,这种暗示或默许因为“一把手”具有人事上的决定权,往往能使领导的意图变为现实。二是在民主推荐阶段,只进行所谓的“民主推荐”,不公布推荐结果。这种“推荐”自然给领导的自由裁量提供了空间,给以权谋私开启了方便之门,结果就形成了:符合领导意图的,票多票少都可以用;不符合领导意图的,票多也没有用。“民主推荐”成了彻头彻尾的“走程序”和“玩程序”。三是在班子会上讨论决定拟提人选时,主要领导先入为主,率先表态。按照《条例》规定,“一把手”虽然也是“一票”的权利,但是现实中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一把手”这“一票”的含金量绝非其他成员可比,“一把手”一表态,其他成员由于有顾虑,很难再有不同意见。 以上只是列举了两个方面不完全的潜规则,已足见“潜规则”的肆虐。 解决“潜规则”盛行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必须深化改革。就高校来说,必须解决教育行政化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潜规则”的解决才有可能;就干部选拔任用来说,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并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这方面见成效,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