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电子版>>2010年第21期
尊严如阳光
◎ 赛红杨

1913年到1934年的20年间,德国人口激增,住宅紧张,在由一幢幢别墅组成、红花绿树掩映下的城市街头,露宿了许多无家可归者。柏林有识之士喊出了“让穷人也住得有尊严”的口号,呼吁并发起为穷人建造了温暖、明亮、结实、便宜的住宅,让阳光撒满穷人房间每一个角落,住宅楼置身在清水池塘和绿荫碧草环绕间。
  “穷人社区”主要建筑师是瓦尔特·格洛皮斯、布鲁诺·淘特和汉斯·沙伦等,他们设计的这些住宅楼体积庞大,能容纳成百住户,内部
设施也相当齐全,集中供暖、浴室、阳台、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而德国传统住宅是没有这些设施的,穷人住宅更是显得局促不堪,丝毫没有尊严可言,这些建筑不但很好改变了这一点,而且对后来的建筑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住宅建筑的起始。
  2008年7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年会上,柏林现代派建筑师于1913年到1934年间在柏林市修建的
六处“社会保障住宅”(由国家出资,提供给低收入人群居住的集中住宅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现代住宅为大型廉价公寓楼,无论在布局、色彩、材料等方面与古典建筑相比都显得单调,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在于它们所体现的民生思想(1月23日《报刊文摘》)。
  确实,无论柏林抑或是欧洲其他城市街头,古色古香的数百年老建筑比比皆是,大都称得上是文物级的。这些不到百年的普通住宅,能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是世界文化遗产贬值了,而是正像文章所说的那样,这其中体现了深刻的“民生思想”。按照介绍,那些房子大约跟我们现今的“安居房”差不多,而那已是九十多年前的事情。在柏林建那些房子的时候,我们的老辈正在饱受内忧外患的煎熬,战乱中常常将百姓房梁拆了修工事,不要说穷人安居乐业,大概性命也是朝不保夕而没人在乎。这样说来,当时柏林能有这份为穷人建住宅的心情实在难能可贵,何况,那时候德国人民也渐渐被纳粹绑上了战车,经济正实行着所谓“战时体制”。
  安居乐业历来是我国各朝代当政者挂在嘴边的社会理想,当然更加是黎民百姓的夙愿,可是实现了没有呢?听说从前以家族为单位搞过“
义庄”,提供给族人中孤寡穷人居住,大面积地提供“安居房”却没有见诸史册。这样看来杜甫老先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定要成为穿越千百年的一声忧愤叹息。还有个证明就是,我们国家也不乏“世界文化遗产”,尽管每个“遗产”都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自豪,然而,这些“遗产”大多是皇家、官府或者宗教建筑,民居大概也有一点点,但那大多是百姓们燕子衔泥筑巢一般慢慢堆积起来的,譬如大山深处的“碉楼”一样的建筑,由国家出资建设提供给普通贫民居住的建筑不说没有吧,至少到现在还没发现,但愿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能有所发现。如果说历朝历代对百姓安居工程,一直是顺其自然我们可以不管的话,时至今日,咱所见所闻的许多开发商依然将人们的住房需求作为富矿来挖掘的行为,实在令人寒心。
  有开发商面对媒体大言不惭地说过:开发商不是为穷人盖房的。因而他们鼓吹房价越高越好,高得普通人的收入需要一辈子才能还清房贷
。这不是压在当今人民头上的大山又是什么?最近,某大力呼吁政府救市的房产商终于说漏嘴了:房地产开发利润达到百分之五十!在他们看来,不但为百姓提供安居房显得多此一举,大概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都显得极为可笑;甚至还有大嘴专家声称是国家安居房政策抬升了房价……
  九十多年前的柏林就能斥资大建安居房供给穷人居住,我此前没有听说过,如果不是这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话,大
概我们还不会知道这么回事。还有那些要让穷人住得有尊严的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真让人感叹,让人尊敬,让人向往。这样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很有期望现代各国政府效仿的意思。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本站声明 | 网群单位 | 网站地图 | 给我留言 | 联系我们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 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