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新年贺词中,中央领导首次提到“粮食安全”问题。此举,引发了全国和世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上提出了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时隔两年后的2006年春天,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坚守13亿人粮食安全的生命线。然而,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18亿亩耕地红线受到了严重冲击,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条生命线!
不容乐观的土地家底
土地资源极度紧缺,耕地不断减少,已到了保证粮食安全的最下限,而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用地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就是我国不容乐观的土地家底总体状况。 1、土地禀赋不足。我国内陆土地面积约为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量仅比孟加拉国和日本略多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2、失地农民增加。全国有二亿多陷入困境的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当前我国的失地农民,主要包括因企业征占土地而失地的农民;因国家建设征占土地而失地的农民;因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而失地的农民。 3、人地矛盾突出。1950年我国耕地面积是29.4亿亩,人口是5.7亿人,人均5.2亩。2008年我国人口增加到了13.28亿人,耕地却减少了11亿多亩,不到1950年的1/3。每年还在以1800~2000万亩的速度减少,今后我国每年仅建设用地至少还要占用耕地三四百万亩。即使如国土资源部所言,目前没有突破18亿亩红线,用不了几年,也要突破国家规定的18亿亩农田的最低下限。而不断减少的耕地使维持现有产量都要付出极大努力,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且我国国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沙漠、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使土地危机更加严重。 4、两难处境加剧。“谁来养活中国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需求持续扩大。在相当时期内,中国都将面临土地供需矛盾尖锐的现实挑战。 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必须加快;另一方面又要节约土地,“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两难处境加剧。在耕地不断减少,已到保证粮食安全的最低下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不断增长的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需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首要难题。耕地不能再占了,只能另寻出路。
谁在大胆踩“红线”
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这两个数字是刚性的。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这些都是写进法律的,上了中央红头文件的,也是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的,同时也是不断加大问责力度的。但是,就是有人在大胆踩“红线”。 “土地财政”冲击红线。国土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如此巨大的“土地财政”蛋糕,是导致地方政府大片违法占用耕地的直接诱因。审计署的报告指出,包括北京、上海、重庆等22个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未达基本要求。大量土地出让金与廉租房投入不足的矛盾,巨额土地出让金去向何方,引发了百姓对土地出让金去向的关注。 竭泽而渔的“土地财政”是不可持续的。巨额的土地财政谁会狂欢?当然是地方政府。因为地卖得越贵,政府就越有钱。所谓有钱好办事,有了钱政府既可以大手笔地投资,也可以提供更多公共服务,看起来确实皆大欢喜。 但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地方财政显然是并不健康,在土地财政的魔棒指挥下,政府必然把地价抬到尽可能高的位置。多年来,“经营土地”一直是一些地方官员的口头禅,在经营土地的冠冕堂皇口号下,卖地生财成了他们自觉的追求和强烈的利益选择。因此,在一些时候,有人惊呼:地方政府成了最大开发商。 地总是有限的,地卖完了怎么办?正如有专家所剖析的那样,卖地冲动会将数十年后的公共财政收入提前透支,一旦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结束,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未来的公共财政状况将会面临严峻考验。现在这样干,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是拿后代的幸福开玩笑。 “占补平衡”忽悠“红线”。根据国土部门“占补平衡”政策规定,新增耕地可按比例换取本地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多出的新增耕地面积指标,则将通过省一级国土部门,统一核算。“占补平衡”的本意是用掉一亩地,造一亩地来补上,是为了保证耕地红线的安全,并解决经济发展与用地不平衡的矛盾。如果真正做到执行不走样的话,18亿亩红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突破的。但是,许多地方把这个好经念歪了,打着“占补平衡”的旗号来忽悠“红线”。被扭曲的“占补平衡”正构成对中国耕地安全的严重威胁。 房地产商蚕食“红线”。在房地产开发热及国家土地政策变化的刺激下,开发商圈地热在高涨。国务院2002年11号令公布以后,开发商圈占土地更是到了失去理智的程度,从过去几十亩、几百亩增加到一圈就是几千亩、上万亩,其中包含大量违法征地。近几年开发商大量圈地,土地的购置面积不断大幅度增加,而且都远高于开发面积,很大一部分是闲置的,开发商手里面已经囤积圈占了相当大量的土地贮备。有资料显示,我国城镇住房目前面临严重的过剩局面,而不是开发商宣称的“刚需、短缺”。如此大量的房屋可能10年都卖不完,将造成大批房地产公司破产,还会造成政府财政收入进一步萎缩。因此,今后,地方政府再想像过去那样依赖“土地财政”,靠房地产当财政支柱也不太可能了。而近期北京等地一线城市开发商还在哄抬房价、地价、大量圈地,是非常可怕的。 专家理论干扰“红线”。有些经济学家说:允许耕地转为开发地房价就能降下来,保护耕地没必要。他认为,粮食可以进口来解决。广大网友批评说,这个专家站着说话腰不痛。中国耕地本来就少,只占全球的7%,再不保护13亿人吃什么?国际市场哪能解决得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还有以新农村建设为幌子的踩红线,以办开发区为名义的踩红线,“以土地换保障”踩红线等等。
三大措施严守“红线”
既然18亿亩耕地“红线”是法定的;是事关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是涉及到大局稳定的政治问题。既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上提出了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就说明,这根红线是万万动不得的。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三大措施,严守“红线”。 运用“天眼”严守“红线”。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作为一种先进的科技执法手段,犹如“天眼”,使违法用地无所藏匿。这一手段为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土地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更加准确地评价一个地区的土地管理秩序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依据。 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图,对监测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发生变化的地块进行核查,发现和查处违法用地的专项执法活动。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开展10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反映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地区违法用地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市、县违法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15%。二是重点工程项目、部分行业用地违法严重。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面积33.0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02万亩。三是涉农违法用地分布广泛。仅农村建房违法用地就达1.3万宗、5.1万亩,占全部违法用地宗数的38.83%、面积的6.9%。百姓盼望正常使用“天眼”,对全国2859个县(市、区、旗)全覆盖,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待事后再追究。 执行“天条”严守“红线”。一位农民朋友说得好: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上法律的,又是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的,法律就是“天条”,谁敢大胆踩红线,谁就犯法,犯法就是犯了“天条”。对于那些天条不惧的人应追究法律责任不手软。 国务院“十五号令”规定:“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年度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的,追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直至撤职的处分。”可是,问责的“天条”白纸黑字明摆着,至今却未见严格执行到位的报道。刚性的“天条”成了柔软的“面条”! 履行“天职”严守“红线”。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国土部门的“天职”。对于不积极履行天职的政府领导和国土部门要严厉问责。我们高兴地看到2010年12月16日上午,违法用地较为严重的5个市(州)、7个县(市、区)的政府主要负责人被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请到北京进行集体约谈。这标志着2009年度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问责”开始启动。 人们希望土地执法问责之风刮得更猛烈些。(本文引用资料引自《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国证券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文责自负) 责编:陆京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