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注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统筹性。既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又要坚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应更加注重城乡统筹,绝对不能为了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而损害农村特别是郊区居民的利益。 一、郊区环境与市区环境的互动关系 郊区环境与市区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互动关系。城市生态系统是市区和郊区居民与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郊区的小生态与市区的小生态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严密的整体性、完整的地域性。由于市区人口高度密集、污染源众多,其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市区生态系统的维持主要依赖周边的郊区,市区小生态的调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郊区小生态的调适能力。将市区污染物转移到郊区,势必给整个区域环境造成巨大威胁,给当地居民带来极大伤害。正是由于来自各方面的污染,才导致了郊区耕地减少、河流变污和生活环境恶化;正是由于环境的不断恶化,才导致了深受其害的居民健康水平低下,各种疾病增多。市区污染物向郊区的转移在给郊区居民带来防不胜防的伤害的同时,也给市区居民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无穷危害。我们无法把清运到郊区的污染物完全隔离在市区之外,郊区的各种污染物都会因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而最终殃及市区和郊区居民;我们也不可能通过污染企业的转移使市区真正处于清洁、安全、无污染的“真空”环境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今天的郊区就是未来的市区,我们试图把市区污染物转移到郊区换来城市面貌的短暂改观是一种短视行为。郊区发挥着重要的涵养城市生态的作用,在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郊区的树木、花草和农作物等多样化的植物具有防御风沙、滞尘纳污、调温释氧和净化空气等多种功能;市区与郊区结合带纵横交错的河渠则具有蓄水泄洪、改善气候、调节气温、增加湿度、防御风沙等功能。因此,我们在推进城市净化、绿化和美化的进程中,应当建立市区与郊区一体化的环境管理系统,开创市区与郊区一体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提升郊区与市区一体化 环境管理水平 实现市区与郊区环境面貌大变样,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是环境面貌大变样的重要保障。环境面貌能否真正大变样,主要取决于管理能否跟得上。提升郊区与市区一体化环境管理水平,从规划编制、污染治理、环境执法、监督检查,到公众良好习惯的培育,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环境建设规划要进行郊区与市区一体化统筹设计。环境建设规划应覆盖市区与郊区,不能顾此失彼。在编制市区环境建设规划的同时,辖区内的各个乡镇也应编制环境建设规划。例如,青岛市在编制完成了《青岛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下辖的三区五镇全部编制了生态建设规划,80%的镇也分别编制了环境优美镇规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区镇三级生态规划体系。实施郊区与市区一体化环境管理要从当地长远发展角度,对本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一盘棋统筹设计。要把郊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和管理,要逐步实现郊区环境管理“横到边,竖到底”,避免出现“三不管”盲区;要设置郊区环保机构并配备专兼职环保员,协助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管理工作;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郊区环境治理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五有”:即有标准、有目标、有责任、有检查、有奖惩;要推行环境综合整治承诺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机制。要推行郊区环境精细化管理。所谓精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刻;所谓细就是细致,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不留任何死角,不打折扣,不留余地,彻底改变市区与郊区结合部环境管理薄弱的局面。郊区与市区一视同仁,要高水平抓好净化工程,高标准抓好绿化工程,高起点抓好美化工程。 第二,市区与郊区联动,共同治理污染、利用废弃物。市区应在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方面积极探索,尽可能地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应加快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净化、绿化和美化,大幅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如市区的落叶可以经过土壤的分解变成肥料;餐厨垃圾可以堆肥或制作动物饲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把固体废弃物清运到郊区的费用,而且可以节约资源。郊区应在抓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利用周边的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既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矿藏”,又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想方设法对固体废弃物加以回收利用,就可以大大减轻污染。例如郊区的建筑垃圾,可以经过分类和粉碎处理用于修建公路路基,也可以就近建厂制成人行道上的地砖及节能生态墙材,还可以在城乡交错带利用垃圾堆山造景。 第三,以信息化管理为抓手促进环境执法。在市区,继续推行网格化城管建设,实施市容环境的网格化监督与管理。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以后,就能把市区污染的监管任务全部分解到一线执法人员手中,做到任务、责任双明确;就能有效应对群众反映的环保投诉案件,一线环境执法人员在接到热线指令之后,依据网络化管理,迅速到达现场开展工作。在网格化城管系统尚未覆盖的郊区,也要建立信息化环境执法系统。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就是信息化环境执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报道,2010年5月,河北省环保厅启动环保移动执法系统,环境执法人员可以及时获取环境保护管理信息以及相关企业的环境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环保部门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管理效率。据介绍,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GPS和GIS等技术,以智能手机为终端、以计算机后台为支撑,具有污染源定位、移动监控、现场执法、现场核查与收费、实时查询、移动办公等功能。郊区乡镇都应确定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负责环保工作,确定一名正式干部作为乡镇环保专干,配合省、市、区环保部门开展工作。同时,在郊区每个行政村都应聘用一名环保管理员,使郊区的环保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郊区环保工作全覆盖。 第四,坚持和完善地方人大环保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在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检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人大环保执法监督检查活动。目前,我省的环保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健全,关键在于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一府两院”的执法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据报道,近年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开展了多次环保执法大检查。这些检查是由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采取省、市、县人大常委会三级联动的方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的全面检查,成效显著。今后,应通过制定法规或规章将权力机关环保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人大环保执法监督检查管理的长效机制。地方人大进行环保执法监督检查,宗旨是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促进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在环保执法监督检查过程中,应重点解决跨区域的河流上下游水污染问题、跨市区和郊区的污染纠纷以及严重的环境违法事件。 第五,培养公众保护公共环境的习惯。面对日益恶化的市区与郊区环境,在出台关乎公共环境法律制度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培养公众保护公共环境的习惯。据笔者观察,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多年养成的积习,相当一部分居民特别是郊区居民缺乏保护公共环境的意识,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因而,单方面强调颁布更多的有关法律和制度恐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制定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制度的整个运作让某些合理的行为方式内化为公众自然而然的习惯。公众保护公共环境的习惯是长期以来受到制度约束逐步形成的,一旦公众都养成保护公共环境的习惯,郊区与市区一体化的环境管理目标就容易实现了。 (执笔:周海鸥 刘玉清 郝秀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