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族老人”,您在城里还好吗
镜头一:进城带孙子整天闷闷不乐。
王老汉来自东北农村,今年62岁。2010年7月,王老汉第一次出远门来到了河南省省会——郑州市。
王老汉的二儿子和儿媳都是上班族,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8点才能到家,生活压力大,很辛苦。二儿子说,之所以将老父亲接来照顾小孩,一方面是缓解各方面的经济压力,另外也考虑到老人辛苦一辈子,想让他享享福。可是,老人来了半年多,体重是增加了10多斤,但总感觉少了农村时的那种精气神儿,每天闷闷不乐,常常会独自坐在阳台发呆。一次,二儿子无意中听到了老父亲和老母亲的通话,说城里很闷,就像坐牢一样,两间屋子里转来转去,憋得心里难受。
一句话让二儿子想起了父亲初来城市的种种不适应。
初到城市,王老汉做什么都无所适从,用完燃气灶总是不记得关阀门,用电器的时候常常要问三四遍才敢动手开……这都不是主要问题,慢慢熟悉后就好了。主要的问题是老人来城市后,就不怎么爱说话了。除了哄孙子外,其他的话就很少说了。平时除了看电视,就是抱着孙子在两间屋子里毫无目的地转。父亲在老家是一个爱串门的人,但到城市后就完全不出门了。
前不久,二儿子抽出时间,带着一家老小到公园踏青,想调节一下气氛,但玩了一天,老人还是那样,并不是很高兴。看到老人如此状况,二儿子就每天让父亲带着孩子出去转转、晒晒太阳,但老人推着婴儿车想出小区门走远点,又不知该向左还是向右,一犹豫就干脆将车推回了家。老人说,所有人都不认得,出小区后到哪了也不晓得,不如回家抱着孩子安全。
镜头二:到城里享福闹着要回农村。
张阿姨夫妇今年60多岁了,老家在山东。
两年前,在郑州工作的儿子将两位老人从农村老家接了过来。小区周围的广场、休闲设施、超市一应俱全,但张阿姨两口子住了一段时间连说不习惯,经常闹着要回老家。原来,儿子买的房子在17楼,上下出行都是用电梯,两位老人对此感到十分不习惯。乘电梯时,经常感觉头晕。在农村里,高楼也不过两三层而已,每天能接触地气儿,老人觉得心里踏实。但来到城市后,必须住在高楼里,乘电梯的晕眩最让他们难以忍受。老人只好少出门,长时间呆在家里。
而且,两位老人还时常怀念农村的清新空气。
在儿子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张阿姨就念叨:“地里庄稼该收了,前两天刮了大风,有可能倒地,会不会烂在地里,要是那样太可惜了……”儿子、媳妇和孙子都对此表示不能理解:地里那点庄稼,能值几个钱?
可张阿姨夫妇不同意,说一辈子都是庄稼人,自己家里种的粮食、种的菜,完全能满足全家人的需要,吃都吃不完。在城里买菜,不仅贵,还不放心。
其实,张阿姨夫妇不止是舍不得地里的那点庄稼,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城市里住着,感觉没什么用处。在农村,还能下地干农活儿,养猪养鸡都是一把好手。现在整天在城里窝着,什么都不用干,好像老了不中用了一样,憋着难受。来郑州已两年了,老两口仍不能适应这边的生活。吃饭不习惯,有些方言听不懂。儿子儿媳一上班,孙子一上学,老两口就觉得家里空荡荡的,这边没什么亲戚,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无所事事带来了心理问题,张阿姨夫妇甚至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担心万一哪天就闲出毛病了……
“老年漂”面临诸多社会困扰
现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离乡工作。
于是乎,现在的城市里,除了年轻的“漂一代”,又多了一群年老的“漂一代”。老人们为何来到城市?究其原因,很多老人担心子女在外生活无人照顾,一心想帮子女带孩子,减轻负担。或者是出自儿女们的一片孝心,老人们则被接到城里享清福。
大批老人离开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我们称之为“老年漂”、“老漂族”或“漂族老人”等。
这种现象又衍生出诸多的问题。专家指出,“老年漂”在享受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却要忍受精神生活的贫乏。孤独,是大部分老人最多的感触。老人们辛苦大半辈子,也就图个安享晚年。没想到一把年纪了,反而“漂”了起来。
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10。调查发现,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老年漂”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河南省社科院专家刘肖接受采访时说,“老年漂”属于社会问题。老年人只有活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才会舒适安心。从外地来到陌生的城市,也就意味着脱离原有的社会关系,这在心理情感上其实是一次洗牌,毕竟不同地方的社会文化有差异。
刘肖说,“老年漂”社交圈子窄,常会孤独寂寞、无所适从等,他们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年轻人工作忙,很难有时间带父母出去转转,父母不熟悉环境,也很少出去玩,多数父母只是孤零零在家中等儿女回来。一些年轻人还总喜欢叮嘱父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有人叫门坚决不开等等。“老年漂”使老人丧失了很多东西,比如老朋友、爱好等。一些从农村来的老人,由于不会用先进的电器、网络等,也会产生消极情绪。
调查发现,“老年漂”在面临生活问题的同时,还面临体制方面的问题。目前各地的养老、医疗及其他社会福利等都是跟户口挂钩,“老年漂”基本上是流动人口,在办理各项保险时,往往受到非本地户口的限制。
比如医保问题,当前,医保是区域性的,各省区市各自为政,而且多是在指定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医疗费。如果想在其他医院就医,除了特殊情况经单位批准外,几乎都得自费。一些城市虽然出台了医保异地安置政策,但办理手续很麻烦,而且异地住院要回原居住地办理申请手续和报销。谈到老父亲的医保问题,在郑州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刘女士苦不堪言。她说,父亲每次患病,死活都要回老家,因为父亲是在考虑医药费的问题,他在老家有城镇医疗保险,住院打针能报销很大一部分,而在城市只能全部自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户口在那边,所有福利也只能在老家才能享受。
可以说,“老年漂”因为城乡差异、生活习惯等不适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子女的孝心面前,对儿孙的不舍,对乡土的怀念……各种想法与问题相互交织。是留在城里,还是回家乡?“漂族老人”很是纠结。
请给“漂族老人”更多关爱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子女围着父母转。但如今,父母能跟着子女“漂”在城市,说明父母的思想观念在进步。因为对于父母来说,子女年龄再大事业再成功,也永远是自己的孩子,永远需要呵护和支持,孩子一家照管好了,父母才会觉得那是自己人生价值最大的体现。
郑州大学社会学博士刘莹认为,当前,“老年漂”面临诸多的社会困扰,老人们迫切期盼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
一方面,做儿女的要理解父母的苦衷。老人们远离本土来到陌生的城市,一切都不适应。儿女们在工作之余,要尽量多陪父母,多跟父母交流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陪父母去郊游,创造条件使老人们与邻居、外人交流,结识新朋友,融入新环境,鼓励他们外出参加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活动。老人们一般比较敏感,特别是说话的语气方面,稍有不尊敬,都会使他们产生误解,从而引发家庭矛盾,子女应该更多地体谅他们的生活习惯,尽量去适应,不要把他们当保姆。如果老人们不想离开家乡,也很难适应城里的生活,儿女们应该尊重老人的选择,不要强迫“威胁”老人,要“投其所好”,这才是真正的孝心。
另一方面,“老年漂”也要理解儿女,不要向儿女提过多的要求。无论是工作还是事业,儿女们都不容易,如果提的要求过多,会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家庭和睦,老人在城市生活得也不开心。同时,老人还要积极适应当地的环境,多参与人际互动,以排解陌生感和孤独感,逐渐消除地域差别。
百善孝为先。年迈的父母千里迢迢,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要付出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多的是要抛弃以前的生活,去适应一种全新的陌生生活。父母或许根本无法适应外面的环境,或许儿女一片孝心父母难“领情”,子女们要予以理解,毕竟父母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没有邻里之间的照顾,他们有的只是一颗想要与子女在一起的心,一颗想要照顾子女的心,一颗想要跟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的心。
郑州大学社会学博士刘剑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老年漂”这个群体的出现,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随着城市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来到城市,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份子。因此,社会应关注这一人群。目前,“老年漂”这个人群是在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外的,但却在中国城市社会风险体系之中。
刘剑说,当前,政府和社会要组织社区活动、引导社工工作,针对“老年漂”的情况进行辅导。政府还应该完善医保政策,简化异地医保手续。有关部门还应逐步降低城市老年社会服务与户籍的关联度,提高老年社会服务的社会公平度,加快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改革步伐。此外,还应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来提高“老年漂”在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社区应给予适当的照顾,多搞一些文化活动,让“漂族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生活。比如,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提供与城市老人的交流机会,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提高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
责编:陆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