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定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切实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落实到令人可感可知的具体行动上。
“三联系”创新惠民之举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就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2010年7月,定州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锁宝贵强调,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积极主动地帮扶困难群众,以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社会责任。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扶贫济困”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和方法步骤,具体概况为“四个明确”:帮扶目的明确,就是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帮助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帮扶对象明确,就是要帮扶救助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且帮扶对象不能与亲民爱民活动帮扶对象交叉重叠。帮扶主体明确,就是每一名市人大代表都要参与进来,主动联系一个贫困家庭、一名贫困学生、一个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建立“一对三”帮扶对子。帮扶形式明确,就是要采取定期走访和逢年过节集中慰问等形式,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帮扶。 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前提是要建立好帮扶对子。为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定州人大常委会按照便于组织、务求实效的原则,由常委会副主任带队,深入全市31个代表小组认真指导,严格把关,由代表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各代表小组按照活动方案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积极组织代表深入到本选区、本系统、本单位选民当中,倾听民意,访贫问苦,切实把最需要帮助的人纳入帮扶计划。截至去年8月底,全市337名市人大代表建立帮扶对子1011个,拓宽了亲民爱民帮扶范围,实现了帮扶对象全覆盖。
我们就要关注这样的人 建立帮扶对子,开展扶贫济困,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您好,我是高玉朝,目前遇到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2011年3月21日,定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锁宝贵收到一封普普通通的来信,而信中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当前家庭困境的忧患。锁宝贵主任很了解这个人,了解这个家庭,因为这是他扶贫济困活动的帮扶对象。高玉朝是拖拉机厂职工,在1993年上班时,由于一次偶然事故,造成脊柱压缩性骨折,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只能靠年迈体弱的父母照顾生活。由于长期治病,家境贫寒,一家人一直租住在博陵南街路东的拖拉机厂家属院。目前,他们的租住房即将开发建设,而无力去找其他住所。“我们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就要关注这样的人,关心这样的家庭。”读完这封信,锁宝贵主任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3月23日,对高玉朝一家人来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锁宝贵主任带领市住建、民政、工信等部门负责人一起来到他家,与他们面对面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搬家、找临时住所,到今后申请廉租房等各个细节都全面考虑,反复征求他们的意见,制定了妥善的安置方案,既解决了他们当前遇到的最大难题,又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周到细致的安排,既让高玉朝一家人感到意外,又给了他们极大的惊喜。他们激动得连声道谢:“现在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觉得生活有希望了,有奔头了。” 在“扶贫济困”活动中,像高玉朝一样被关心、被救助的典型还有很多。西城区王庄子儿童王家豪,父母双亡,自幼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去年又得了白血病。市人大代表、大世界集团总经理王玉英,主动捐款10万元进行救助。陈华子是杨家庄乡半壁店村孤寡老人,多年来居住的房屋破旧,漏风漏雨。市人大代表、北京亚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喜姑,主动出资5万元为他盖起了新房,并每年拿出2000元作为生活费,老人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扶贫济困”活动开展以来,市人大代表共走访接待选民3450多人次,为帮扶对象提供致富信息650多条,解决就业岗位350多个,提供帮扶资金56万元,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大代表的社会责任。 “扶贫济困”活动是激发代表履职活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新举措、新形式,为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扶贫济困”活动效果,今年以来,定州市人大常委会以“代表之家”为平台,建立完善代表走访选民、联系选民、接待选民、代表活动日等8项工作制度,扩大帮扶范围,拓展帮扶领域,帮扶主体从市人大代表扩大到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帮扶对象从“一对三”帮扶对子拓展到所有最需要帮扶的人,帮扶形式从定期走访慰问,转变为公布群众热线,及时倾听群众声音,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推进了“扶贫济困”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